(四)人生价值
对于人生而言,礼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矫性养欲、行为规范,这两方面也阐释了礼和人之间的关系。首先,人都是充满欲望的存在者,由于先天“性恶”。因而就社会来看,人性在价值层面方面是负面的,如果依据人性自身的欲望来发展,就代表要顺从自己的恶欲,后果严重。《性恶》中曾经描绘了如此景象:“人之性,生而有好利,顺是,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残贼生而忠信亡;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然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归于暴。”
为防止该情况出现,避免个人对社会、他人的伤害,必须对其人性加以改造,即通过礼的矫正,使人性实现由恶向善的转变。其次,人不仅是感性的存在者,还是社会性的存在体,因此,必须将礼作为人之行为规范。所谓“夫行也者,行礼之谓也”,人的行为应做到“从礼”,行的过程即礼的实践过程,要求人们必须根据“礼”的规定行事,荀子还提出了人的行动准则:“礼也者,人之所履也,失所履,必颠陷溺”。必须将礼视为实践指南,若非如此将步人生命的歧途、跌人堕落的深渊。《礼论》甚至指出了不同等级者的人际交往方法:“礼也者,贵者敬焉,老者孝焉,长者弟焉,幼者慈焉,贱者惠焉。”这点在如今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言以概之,礼不仅是先王之道,更是治国、人生之道。荀子散文中蕴含着丰富的礼仪思想,不仅继承了孔子的礼学思想,还进一步加以发扬,形成了较为系统、完整的礼学思想体系,并对我国文化、文明发展带来了长期而深远的影响。荀子散文中的礼学思想,无论对于政治、社会,还是自然、人生,都是很有意义的存在。但是,为了证明礼学的价值,荀子将其地位提升到了极限,这种对礼学价值的无限扩充,致使礼学意义的过于绝对化、至上化,和礼学的世俗化、政治本质出现了冲突,也和礼的发生学说存在矛盾,因而值得深思。
参考文献:
[1]吴树勤.礼学视野中的荀子人学:以“知通统类”为核心[M].济南:齐鲁书社,2007.
[2]解丽霞.儒礼与制度—兼论先秦儒家“礼”的承传[n.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5):446-471.
[3]张静互.儒家礼教论—论“仁”、人性”、“文”和”礼“的关系[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3 (2):105 -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