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RBD的变迁及未来发展趋势
内容摘要:RBD最初是相对于CBD提出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国内学者公认有购物中心型、特色购物步行街型、旧城文化改造区型和新城文化旅游区型四种类型。不同类型各有侧重的功能。杭州作为国际知名旅游城市,有必要调整原有的游憩商务设施和布局,因地制宜选择合理的RBD类型,构建合理的RBDs体系,进一步强化优秀旅游城市的区域服务功能。
关键词:RBD类型 城市职能 杭州
杭州作为我国七大古都中最南的城市,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江南都城和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的独特魅力。因其游憩、人居、环境方面的诸多优势,新世纪杭州城市规划,无一不立足于其作为著名风景旅游城市这个大前提。但多年来,杭州注重旅游目的地的景观建设而忽略区域旅游服务功能。为使杭州老城区从综合服务功能转变到主要为游憩和商务服务的功能,从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拓展到区域旅游服务中心,RBD建设理论为其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思路。
RBD概念的来源和涵义
城市游憩商业区(RBD,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这一概念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C·Stansfield和J·E·Rickert(1970)在研究旅游区的购物问题时,为描述这类区的结构和功能特征而首次提出,但城市学者往往视RBD为CBD(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功能的一种。他们认为RBD就是:为满足季节性涌入城市的游客的需要,在城市内集中布置饭店、娱乐业、新奇物和礼品商店的街区。Stephen·Smith(1990)在《游憩与闲暇研究的概念词典》(Dictionary of Concepts in Recreation and Leisure)中的定义是:RBD是建立在城镇与城市里,由各类纪念品商店、旅游吸引物、餐馆、小吃摊档等高度集中组成,吸引了大量旅游者的一个特定的零售商业区。
RBD也被表述为TBD(Tourism Business District,旅游商业区),强调其面向旅游者的功能;Burtenshaw等对欧洲城市旅游业进行了新的研究,提出CTD(Central Tourist District),表示此区集中了城市大部分的旅游者的活动。
RBD的类别划分及其意义
RBD没有固定的模式,与各自城市特色相结合,体现不同的功能强度和形态。可以与CBD相结合,也可以独立于CBD存在。除公认的四种类型:大型购物中心型,特色购物步行街,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新城文化旅游区型之外,还有依据服务半径组织同城RBD等级体系的类型。
(一)大型购物中心型
这一类型的RBD源自美国,它几乎能够涵盖人们的各种消费需求,其消费对象是一个大型复合消费群体。R·W·Bulter(1991)在研究加拿大West Edmonton Mall(简称WEM)时认为购物作为一种旅游活动的地位日益重要,像WEN这样世界最大的超大型购物中心,应该被视为旅游吸引物。WEN结合了零售和休闲,拥有超过800间的店铺,110家的餐饮娱乐设施和7家世界级旅游景点。其主要吸引力来自形象和规模。Shopping Mall可为一个区域注入最强有力的商业活力,在游中购,在购中游。
但是,我国城市零售、居住区布局,市内交通状态与北美及一些发达国家根本不同,我国是否需要Shopping Mall,还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我国大多数城市经济、交通、商业形式等现状条件都不支持Shopping Mall建设,国外其所具有的大而全的复合优势,在国内可能根本无从体现;或者说便捷的商业街更符合我国目前的国情。其次,Shopping Mall的选址也至关重要。Mall这个产业化终端的窗口,它发挥的作用不仅在于消费层面,也将作用于对上游相关产业的带动与促进,比如沃尔玛的零售店布点,很重要的决策依据是能否有助于它的全球性采购。
(二)特色购物步行街型
特色购物步行街本身融购物与休闲于一体。20世纪60年代,美国有识之士对当时流行的用地规划和政策提出置疑,认为其导致市中心居民流失,进而使传统商业中心成为死城。至20世纪70年代,人们为了挽救因“逆城市化运动”而出现的传统商业中心的衰落境地,同时摆脱因私家车猛增而导致的交通混乱和解除对步行者的威胁而创造了一种无汽车干扰的购物形式—步行街。
在马车时代,商业空间除商业活动外,常常与庙会或市俗活动聚集相结合,包括杂耍、戏剧、曲艺、品茶、赏花等多种社会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上的商业中心,就是我国城市中别具特色的多功能市民活动场所,现存的古镇中大多遗留了至少一条集市型的商业街。在美国传统城镇中的'缅因街(Main street)通常也是类似情况下的历史产物:除了商店还会有画廊、影院、广场、喷泉等文化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