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契约的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心理辅导
顶岗实习是高职学生三年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处于顶岗实习期的学生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也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群体,加强此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心理契约的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心理辅导,欢迎阅读。
心理契约的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心理辅导
目前,各高职院校都把顶岗实习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付诸实施。顶岗实习使学生的能力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发挥。但由于高职生刚从学校到实习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其生活、人际交往圈子发生了巨大改变,他们在从学生到员工的身份转换中,一时难以真正进入角色,产生重重的心理压力。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增强职业适应性,本文试图从心理契约的角度来阐述如何帮助顶岗实习期学生获得心理满足和激励,保证学校与用人单位需求的顺利接轨。
将心理契约的概念首先引入心领域的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吉里斯,他在《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探讨了工人与工头之间的一种隐性及非正式的理解与默契关系,并称之为“心理工作契约”。后来谢恩在他的著作中,进一步明确了心理契约对于行为动机的重要意义,并将心理契约定义为:“在组织中,每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以及其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一套期望。”他认为心理契约是作为对构成员工与组织间交换关系和相互责任的一种心理期望。
由于心理契约是一种非正式的协议,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标准化的内容,只能通过双方的期望来诉求。因此,期望作为构建心理契约的一个前置要件,在达成心理契约中是双方相互的。这种双向的期望是发挥心理契约激励与约束功能的基本条件,过高或过低的期望不但不能发挥心理契约的应有功能,而且还会成为构建心理契约的障碍。
一、顶岗实习期学生常见的心理契约障碍
1.角色冲突。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要扮演实习者和员工两种角色,接受企业和学校的监督管理。高职生走上顶岗实习岗位后,对周围的一切还比较陌生,繁忙的工作、复杂的人际关系都对他们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产生较大的冲击与挑战,使得他们一时难以适应“学生”和“员工”的两种身份,角色冲突导致了期望偏差。一方面,作为未完全迈出校门的学生,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美好的愿望与想象,对将要进行的实习生活赋予了很高的心理期望;另一方面,进入实习阶段后,枯燥乏味的工作、复杂的人际关系、低廉的工资,让他们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落差,消极怠工、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往往成为心理契约被打破时的消极反映。而作为用工企业,更希望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工作角色,真正为企业创造效益。当学生心理契约被打破时,企业的心理契约同时也被打破,双向的心理障碍极易引起学生与企业的恶性循环。
2.自我认知偏差。高职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中,形象思维的成分仍在起作用,思维过程容易表面化、片面化,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容易理想化。在顶岗实习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傲心理。一部分高职生认为在学校学到了很多知识,技能很熟练。只想到实习单位做高层,而实际上顶岗实习的岗位大多是技能型的,很难直接从事部门的管理工作。二是自卑心理。有些学生总觉得自己是一名高职院校的学生,走到实习岗位低人一等,在面临新的工作环境和人际环境时,表现得畏首畏尾、缺乏自信,在顶岗实习中表现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心理,影响才能的发挥。
3.职业倦怠。有些高职生刚进入顶岗实习时,对从事的职业充满了新鲜感,干劲十足。但一段时间后,逐步变得缺乏兴趣、缺少激情和活力,在工作和人际环境的压力下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导致顶岗实习无法坚持下去,出现中途退出和转岗现象。特别是在工作出现失误时,表现为自己不能有效解决弥补,又不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指正,情绪烦躁不安,对职业和工作环境不满,最终不适应职业。一方面,由于高职生对即将从事的职业充满美好的幻想,接触一段时间的工作后,发现工作并不如想象的美好,于是失落、后悔、热情丧失。另一方面,在顶岗实习中高职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差,把工作目标定得过高,一旦自己不恰当的期望和努力失败,就无法正确对待失败与挫折,从而产生职业倦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