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核酸酶的离心管中配制反应液: RNA,1—5μg;逆转录引物 (20um),1μl;RNase free H2O,使总体系为12.5μl(反应液配制在冰上进行)。轻轻混匀,65℃变性10min,立即置于冰上2min后加入:RNA—primer mix,12.5μl;5×RTReaction Buffer ,4μl;dNTP(10mM),2μl;RiboLock RNase Inhibitor ,0.5μl;RevertAid Reverse Transcriptase,1μl。总体系20μl,25℃孵育10min后42℃孵育60min,70℃ 加热灭活10 min,—20℃保存。 设计相应的引物,配制成合适浓度工作液,Real time—PCR仪反应体系液配制:2X all—in—OneTM qPCR Mix(含ROX),10μl;引物(10pmol/μl),上下游各0.4μl;ddH2O,4.2μl;cDNA(适度稀释) ,5μl。总体系20μl。反应条件:95℃,10min,以下反复40个循环;95℃,10s;60℃,20s;72℃,20s。最后结果采用2—ΔΔCT法进行测量。
6.2免疫组化法检测TrKB、ERK1/2的表达
切片后,常规脱蜡至水;3%过氧化氢孵育lOmin,可以灭活内源性酶的活性,蒸水冲洗,5minx3次;微波热修复3min,PBS冲洗,5minx3次;滴加5%BSA封闭液,室温孵育30min;滴加一抗,5—HTiaR 一抗稀释为1:50,PKA稀释为1:100,CREB稀释为1:100,4°C过夜,PBS冲洗,5minx3次;滴加二抗生物素标记的羊抗兔IgG,37°C孵育30min,PBS冲洗,5minx3次;滴加三抗试剂SABC,37°C孵育30min,PBS冲洗,5minx3次;DAB显色剂显色,室温下15inin,蒸馈水冲洗,脱水,透明,封片最后DAB 显色剂显色,室温下20min,蒸馏水终止反应,常规脱水、透明、封片,显微镜下观察。每只动物取相同部位的3张切片,每张切片选取3个视野,在同一放大倍数、同一光强度下,采用CMLAS 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分别计算每张切片中海马组织TrKB、ERK1/2表达的平均光密度。
6.3免疫印迹法测定钙调素(CaM)、钙调蛋白激酶(CaMKⅡ)蛋白表达变化
取新鲜海马约100mg置1.5mlEP管中,生理盐水冲洗两遍,充分剪碎,离心去上清。每管加4℃裂解液1ml,继续剪碎、混匀,低温超声匀浆;14000转离心,5min,取上清备用。取上清5μl,加考马斯亮蓝3μl,去离子水95μl,595nm 处,1cm光径,蒸馏水调零,测各管OD值;根据样品OD值调整蛋白浓度。样品煮沸5min,冷却后取50μg上样;电件(12%浓缩胶:90v30min;10%分离胶:120v120min);NC膜转印(70v120min);5%脱脂奶粉TBST溶液封闭抗体,摇床2h,TBS漂洗5min,3次。一抗孵育(兔抗人CaM、CaMKⅡ多克隆抗体1:500稀释),4℃过夜;二抗孵育(辣根酶标记羊抗兔IgG 1:1500稀释),37℃ 1h;扫描并分析结果,条件设置为曝光2min,CCD自动获取图像,同时以1:1000稀释的小鼠抗大鼠beta—actin单克隆抗体作为内参照,各蛋白相对表达量以相应蛋白/beta—actin灰度值表示。
七、课题创新性
1. 本课题首次系统地由宏观到微观地进行综合研究,能从行为学水平→细胞形态水平→分子水平三个层次经行分析,以期待比较完善地探索百合知母汤抗抑郁功效及其机理。
2. 本课题选用了先进的指标,并且采用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检测方法,检测神经营养因子及相关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中关键因子的变化,以期探寻本方提高抑郁症大鼠脑组织CREBmRNA的表达水平的进一步信号转导机制。
八、预期结果
1. 成功完成大鼠抑郁症CUMS模型的建立,构建良好的实验平台。
2. 探讨百合知母汤抗抑郁机制中三种信号转导系统发挥的作用,筛选百合知母汤抗抑郁的靶点通路。
3. 预计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
参考文献
[1]吴炫静. 抑郁症的中医辨证治疗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 20xx:15-23.
[2]孙旭海.中医精神疾病分类与症状的古代医学文献整理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 20xx: 1-2.
[3]吴崇胜. 抑郁症中医症候诊断标准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 20xx:19-21.
[4]Nemeroff CB. The neurobiology of depression[J]. Scientific American, 1998, 278:42.
[5]周学东,陈兴宝.抑郁症经济负担研究进展[J].上海医药,20xx, 27(12):539-541
论文题目:
基于多生理参数的动脉硬化检测技术研究
一、选题背景
现代社会中,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增大、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体育锻炼以及人口迅速老龄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12]。2014年8月8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在北京发布《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报告显示,心血管疾病死亡位于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在城市居民疾病死亡构成中占41.1%,在农村居民疾病死亡构成中占38。7%,平均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中国心血管疾病流行趋势不容乐观,今后十年心血管病患病人数仍将快速增长,且其患病与致残、致死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至少1700万,我国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也高达300多万。在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一直是中国人第一致残致死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