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会计比较法分析论文
一、教学章节选择的比较
为了不破坏商业会计课程体系的完整,各种版本的商业会计教材都或多或少安排了十三章左右的内容。其中除了商业会计作为一门行业会计特有的章节以外,还安排了不少属于通用会计的内容,例如:货币资金与转账结算、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对外投资等。而本课程一般安排的是48学时,其中重要的章节(批发与零售商品流通)约占课程总学时的三分之二。如何将有限的课时分配在众多的章节中,就需要分析比较各章节的重要程度,合理分配课时。所谓横向比较是指在学科与学科之间或者同一学科不同章节之间,对于相似或相近内容进行的对比分析。由于学生在学习商业会计课程之前已经学习了通用会计,如果仍按部就班的讲授,势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对问题的处理有两种方法。一是在不改变现有教材的情况下,对内容重复的只讲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不展开讲具体内容,或者干脆略去。二是可以自行编排章节,把教材按性质或内容重新组织,将教材压缩成:总论(包括货币资金和转账结算)、批发商品流通核算(包括商品流通核算方法概论)、零售商品流通核算、资产核算(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核算)、投资和所有者权益、负债、费用与税金、财务报告八个章节。即便如此,对于其中的总论、资产核算、投资和所有者权益、负债、财务报告等也不展开讲,只有这样,才能突出商品流通核算的重点。
二、教学内容的'比较
(一)同中求异比较法
指从表面上相同的内容中找出其存在的差异。例如批发与零售商品流通核算这两部分内容,有许多相同之处。在结构方面,都是由购、销、存三部分组成;在具体内容方面,购进分别有本地购进、异地购进、购进溢余和短缺、进货退补价等;销售分别有本地销售、异地销售、直运商品销售、分期收款销售、销售退回、销售退补价等;储存分别有库存商品溢余和短缺、库存商品调价和削价、商品销售成本计算等。批发与零售商品流通核算不论是结构还是具体内容几乎完全相同。尽管结构与具体内容相同,但由于计价方法不同,两者却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核算方法:批发商品流通采用的是数量进价金额核算法,零售商品流通采用的售价金额核算法,导致了在帐务处理上有显著的不同。一是“商品进销差价”帐户的使用。由于零售商品流通按售价核算“库存商品”,而“库存商品”的入库和销售所产生的进价与售价的差异是通过“商品进销差价”帐户调整的,这是批发商品流通核算所没有的。二是由于零售商品销售收入中含有税金,因此需要用一定的计算方法将销项税从销售收入中分离出来,然后再对销项税进行帐务处理。这也是零售商品流通核算有别于批发商品流通核算的地方。
(二)纵向比较法
指按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加以比较分析,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在商业会计里指对批发与零售进销存三个环节相同业务内容账务处理的纵向比较。例如,批发商品流通商品购进与购进补价核算方法相同。借记“库存商品”、“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贷记“银行存款(或库存现金等)”。批发商品流通商品购进环节与储存环节商品溢余和短缺的核算方法相同。购进环节,以溢余为例,借记“库存商品”,贷记“在途物资”、“待处理财产损益”。储存环节为借记“库存商品”,贷记“待处理财产损益”。查明原因对溢余的处理,如均为自然升溢,冲减“销售费用”;自然损耗记入“销售费用”;责任单位事故计入“其他应收款”。零售商品流通销售退回和销售退价的核算方法相同。退货款时,借记“主营业务收入(不含税售价)”,贷记“银行存款”;调整销售税金,借记“主营业务收入(红字)”,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红字)”;调整销售成本,借记“库存商品(售价)”,贷记“主营业务成本(售价)”;调整商品销售成本,借记“主营业务成本”,贷记“商品进销差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