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教学论文
5 页 客服微信号: bylw8com 客服QQ:3346581880

班级中弱势群体的形成及教学策略

  教师负性的态度和评价是班级弱势群体消极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班级中弱势群体的形成及教学策略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班级中弱势群体的形成及教学策略

  摘要:在倡导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在教育观念不断更新的知识经济时代,身处教育变革浪潮中的德育工作者,需要对教育对象具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清醒和透彻的认识,我们要冷静地观察当前的教育现状,关注更多的处于“灰色地带”的弱势学生,分析学生的个别差异,要从学生自身寻找教育的切入点,营造适宜全体学生,尤其是适合弱势学生的教育环境,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发扬“以人为本”的核心教育,引导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享受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弱势群体;教育;环境;家庭;班主任工作

  小学教育称为初等教育,又称为启蒙期和诱导期。我认为小学阶段最重要,这是人生的第一步,是打人生基础的第一步,好比是盖一座大楼时开始打的基础,如果基础不够好,那么房子就是修得再好,出事只是早晚的事,会闹出让你胆战心惊的事。我所在的学校是国家级贫困县里的一所小学,不仅硬件、软件上有所短缺,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民家庭,由于成长环境因素,造成了多数学生不重视学习,性格偏差较大的现象。因此,我作为学校的德育工作者,并亲自担任班主任,我感受到了沉重的工作压力。尤其是对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

  一、弱势群体的概述

  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我都会认真仔细地观察每个学生的情况。他们进入小学参与群体生活,大部分学生能适应新的的学习环境,但有部分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不能与群体融合。有些学生还不具备自我调节、发展的条件,通过与学生的接触与沟通,渐渐地发现了一些处于“灰色地带”的学生,他们有些家庭条件较差、有些学业成绩较差、有些心理上有一定偏差或是环境适应能力较差、交友上有些障碍等等,这一部分学生在学校中、在班级里的心理行为表现与普通学生相比,都有很大的区别。在网络媒体中,这些学生被称为“弱势群体”。应该如何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如何从学生自身寻找教育的切入点,营造适宜全班以及全校学生,尤其是适合弱势学生的教育环境,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我曾多次请教有经验的老教师,也常上网查些此类资料,并带领全校班主任及时开会讨论并交流经验。我深切感到转化弱势群体这条路,任重而道远。

  二、班级中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

  (一)学校教育的影响

  1、教师负性的态度和评价是班级弱势群体消极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其教育的权威地位使学生把教师对自己的评价看作是自身价值的标准。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依然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对学校、学校对教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也自然为社会价值判断羁绊,把学习成绩当作是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在班级中,教师总是根据学习成绩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成绩好、品德好的学生很明显是教师的宠儿,他们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班级的“核心”和“主流”。而班级中的弱势群体则总在教师的视线之外,教师对他们漠不关心,忽视他们的存在,甚至认为他们拖了班级的后腿,对他们总是给予冷面孔和负性评价。

  2、班级不良的人际氛围是形成弱势学生群体消极人格的外在环境

  在班级生活中,学生间的接触十分频繁和广泛,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成长和心理健康。但是,由于繁重的学习压力,激烈的升学竞争,同学之间的关系被扭曲了,同学间的友情被学习的竞争淡化了,同学之间彼此猜忌、孤立,情感交流被人为阻滞。成人社会功利性的社会评价标准使学生们的评价也格外“势利”,班级中缺乏和谐宽松、宽容理解、友爱互助的氛围。在这样的人际环境下,弱势学生常常被集体边缘化,他们得到的往往是同学的歧视、嘲笑、忽视、拒绝、排斥、冷遇,而成为另类人群,游离在集体的边缘。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黄金阶段,是德、智、体、美诸方面发展的奠基阶段,他们主要通过同辈集体的评价来确认自己的价值,对来自同学的评价十分敏感,他们非常渴望得到集体接纳和尊重。班级本应是每个成员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场所,但由于弱势学生在班级中总处于最底层,扮演“灰色人群”的角色,得不到集体的接纳,得不到同学的友爱和尊重,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必然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人格发展必然会受阻碍。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6-2024 毕业论文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4005682号

联系邮箱:Lw54@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