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增强道德意识
教师具有良好的道德意识是有效实施德育渗透的前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改进自身思想意識,要深刻了解道德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重视学生道德意识的培养。教师不能盲目跟风地进行德育渗透,而忽视语文教育内容与道德文化知识的最佳切合度,应该拥有德育合理科学渗透的思想,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能体会和学习到学科知识和思想德育的有机结合,又能领会到语文教师的独特专业魅力。教师要有道德自觉意识,从提升道德的角度讲授语言,有意识地将传统道德文化知识和现代道德文化进行融合,促进学生对道德进行自我觉解,并形成自主道德行为的过程,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达到的主体自律、自由自觉的道德境界。[5]教师还要重视激发学生对语文中德育渗透的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对良好的道德行为有初步的认知;在较高年级,应注重陶冶学生的道德情趣,增强学生道德认知的能力。此外,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的良好心理态度、正确价值观等的塑造和培养,拓展他们对道德知识和语文本质的内涵知识的接受程度,进而在道德认知中受益。
(二)提升道德修养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德育是缺乏稳定系统的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道德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主要来源于教材渗透、课堂学习、社会经历及教师指导,对此,语文教师的道德修养就显得十分的重要。教师不但要遵从传授知识这一根本目的,还要为学生创造道德学习情境和“社会道德”氛围。为了确保德育渗透的有效顺利实行,教师自身也要扎实语文知识、留心社会情况、提升自身修养等,进而能够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道德模范形象,展现语文教师的专业魅力。除此之外,教師扎实的语文教育技能、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也不可或缺,这样有助于传授语文知识和进行德育渗透。
(三)遵从渗透原理
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渗透,似乎散乱地贯穿在教学的各个部分,但是有着自身的特点和内在关联,这要求教师遵循相关原则,即科学性和连续性两个原则。科学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学中所渗透的德育内容及方法应该是科学的、符合实际的。一方面要符合课程实际,另一方面要符合学生自身的实际。连续性原则的实施,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中渗透德育,要按照设定的目标,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这就需要教师树立教书育人的观念,增强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意识,把学生的德育工作作为自己份内事,以保持渗透德育的连续性。教师渗透的道德知识要坚持以贴近生活为主,使德育与语文知识和社会实践紧密相连,避免道德知识过多过难而使学生难以准确领会与正确运用。所渗透的道德知识和语文内容的融合性也不能忽视,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选择实用性和生活性的道德知识进行渗透,不可把道德知识简单地看作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在课堂上无的放矢地大量渗透,使教学内容显得过于零碎与不切实际。
参考文献:
[1]颜筠.“化知为德”:论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渗透[D].湖北大学,2012.
[2]梁桂平.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德育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5,07:75.
[3]刘燕.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德育渗透[D].陕西师范大学,2015.
[4]任晓萌.初中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渗透策略[D].河北师范大学,2014
[5]白臣.道德自觉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4. 语文教育与德育的融合论文 篇6
【内容摘要】
德育靠生搬硬套的说教是无用的,而在知识教学过程中自然渗透德育教育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其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需要教师将知识点教学与德育内容巧妙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真正实现教书和育人统一的目的。本文主要从培养学生环保意识、鼓励学生养成好习惯、培养学生优秀品质三个方面讲述了中学语文教师在德育教育中的一些思考,以供广大同仁参考。
【关键词】
中学语文;环保意识;良好习惯;优秀品质
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的教学方式还是对于课堂知识的讲解,教师对于这堂课为什么要选用这篇文章的原因却没有告诉学生。中学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教材的选取是经过层层筛选的,这些课本上的文章都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标签:传播正能量。但如何将课本深层次的内容与教学模式结合起来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师所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这其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需要教师将知识点教学与德育内容巧妙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真正实现教书和育人统一的目的。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中学语文教师在德育教育中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