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下的德育要求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一致的,是师生共同参与与相互配合的双边互动过程。语文德育要达到艺术境界就要使其不断趋于和谐,同处于一种共振的状态以大幅提高德育实效。对于语文教育来说要达到这一目标,最为重要的就是充分了解教学对象,明了学情,把握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脉搏”和“频率”,深入研究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德育实质上是教师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同步运行、相互激发和和谐共振的过程。
素质教育下的德育,要能体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要充分体现智育与德育的统一,有利于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时代活水流入语文教育之中,使语文德育在素质教育下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语文德育与价值观的形成
道德教育呼唤人格高尚的教师对学生人性的关怀,以此解决道德教育中的价值观缺失的问题。这对于构建学生积极的价值观,完善学生人格,发展学生的道德需要,树立学生道德信念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语文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其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价值观就是要教会学生判断认识和选择价值理念、价值范围和价值取向的标准和方法。价值教育是一种“规范教育”,是向学生进行特定价值观念、价值规范的灌输。从本质上说,语文德育更体现为一种价值观的教育:在开放的环境里,要积极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现代教育,语文教育和德育文化的传播已经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语文教育中德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因此,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在课文教学、作业写作等方面渗透德育文化,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做人。在学校教育中,要建设优良学风和校园文化,要以课堂及其他活动为契机,开展爱国主义,民族传统礼节等特色主题教育活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校园先进文化和文明时尚的感染中陶冶情操。教师要充分发挥德育在价值观养成方面的作用,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在学习中做到知行合一,修养德行,积善积德,才能不断外化于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在语文教育中进行德育的渗透,让德育与智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此外,语文教育与德育过程中要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使它们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共同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不仅能获得丰富的知识,更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王小妹.语文学科中德育的无痕渗透[J].教育科研论坛,2008.
[3]吕洋.语文教育中德育问题再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3.
[4]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5]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语文教育与德育的融合论文 篇5
德育渗透,又称德育渗透,是指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和培养要求借助教育载体、建构氛围熏陶、引导教育对象,使之接受有关思想、观点、作风、行为,实现教育意图的教育形式。“文道合一”是语文学科教育的主要特点之一,编写进入教材的篇目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这一特点决定了语文教育必须把学科知识教学和思想德育有机地结合进行,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进行德育渗透。语文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学科教学中也承担着德育渗透的重任,以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
一、语文教师在德育渗透中的专业魅力展现
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渗透不像阅读、写作、口语交际那样可以单独设置课程来开展专题学习。道德知识与语文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和道德意识的培养,穿梭在课程实施的各个方面,纵横交叉于教学实践的各个部分,而这项重大的任务主要落在教师肩上。在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语文教师背负着“德育”的重任,不但要进行语文学科知识的授予,还要注重课程教学与德育的有机结合,从而展示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多层专业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