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来说,在实现二者教育目标融合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三点:首先,将学生的道德修养融入语文教学目标中,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真正意识到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规范自己的行为,提升道德修养,真正成为一个君子。其次,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语文教学目标中。学生正值人生的重要阶段,是国家重要的人才储备,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其树立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人生目标。最后,将学生心理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心理教育也是德育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保证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二)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
中学语文课程的语用特质决定了语文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活动的开展要以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为“标杆”。教师正确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在德育渗透时可以避免犯“过”或者“不及”的差错,从而实现语文课本身的价值。同时,教师在备课时,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应力求简单明确,这样在渗透时才能有的放矢,张弛有度,语文训练和德育影响两手抓,教学效果更加明显。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才能在日常教学中选择合适的德育渗透点。教材中有些课文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升上,如果强行地抠取一星半点的德育因素,其意义并不大。如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该文出现在初三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中,教学时,对孟子的政治思想和人格魅力点到即可,大肆讲解反而模糊教学重难点。作品的思想内容有固定的范围,这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认真考虑应不应该渗透德育,以及渗透多少的问题。
(三)在学生情感体验中渗透德育
德育要以情动人,激发学生情感是影响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一种强大动力。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应摆脱那种单一的、说理的模式,探索形式多样,潜移默化地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发生变化,情感体验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如,在《最后一课》这篇课文中,教师可以通过增加历史介绍,利用图片等素材,让学生充分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与课文主人公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国家沦陷的屈辱和对故土的深切思念之情。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更加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的可贵,激发起他们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四)引导学生课外阅读,通过课外读物渗透德育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教育手段,而课外阅读也是一种有效的德育教育措施。教师通过积极的引导学生阅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读物,有效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开拓视野,还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但是,书也有“好”、“坏”之分,教师就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读“好”书,才能够使学生真正的通过课外阅读获得进步。这就需要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兴趣爱好以及年龄特征等实际情况,积极的为学生推荐各种优秀的读物,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使学生能够保持阅读的兴趣,特别是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例如,有些学生喜欢阅读一些流行小说,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阅读和学习有关的文艺理论书籍,提高学生的阅读品鉴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充分的感受书籍中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避免一味的阅读情节曲折的书籍,而要阅读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书籍,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获得有益的感染,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另外,积极地鼓励学生订阅各种适合其年龄段的有益书刊,促使学生能够扩大自己的视野,增强自身的思想觉悟。
结束语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舞台,教师要深刻把握每一篇课文的思想内涵,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各种灵活有效的方法,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这一园地,把语言训练同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作为语文教师,让学生在快乐创造中学习语文,更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在新形势的大语文背景下谱写崭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
[1]熊媚辉.初中语文教育中的德育问题再思考[J].新课程导学,2018,(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