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美学解读

43 阅读6 页
论文助手微信号: bylw8com 论文客服QQ:3346581880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美学解读

  “美学”一词来自英文Aesthetics,最早于二十世纪初由日本人中江肇民翻译而来。它是与感性认识有关的科学,是一门研究人们认识美、感受美的学科。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美学解读,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内容提要]审美是人通过感官同对象发生的一种关系,一种对象性关系,所以也是一种人占有自己本质的方式,它在精神上实现了个体和总体的统一,也就是说审美虽是个体的活动,但是却具有普遍的意义。由于审美的占有方式体现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对象性关系,所以这种对象性关系也是一种具有意向性结构的关系。这是人的一种本质的实现,是一种精神上的能动和精神上的受动;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占有和自我享受。审美不仅是人的一种本质,而且审美的对象化也是必要的。审美在实践中的对象化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这是一种需要,一种“人”的需要。审美这种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实现就形成了我们所要寻找的“美”,所以,在终极意义上,“审美”与“美”相比较,是处于逻辑的先在位置的。也就是说在逻辑上,“审美”先于“美”。因此将美学的核心概念确定为“审美”比“美”更加合理,更加具有历史的和逻辑的基础。

  [关 键 词]手稿,美学,审美,本质力量,对象性关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青年马克思从唯心主义转变到唯物主义的重要的标志性文献。这部手稿论证了许多关于经济学和哲学的重要理论问题,已经具有了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品质。其中有许多内容涉及到了人和物的关系,可以给我们在美学上提供有益的启示,因为审美就是体现了人和物的一种特殊的关系。在《手稿》中,能够直接帮助我们进行美学上的思考的主要是《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与《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这两篇。这里,我们试就这些篇章的部分内容展开美学上的解读。

  一、《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核心内容是论述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本质,其中有些论断是具有普遍的哲学意义的,但也有些论断是针对于特定的历史条件而提出的,这是我们必须清楚的。马克思批判了国民经济学的异化理论,认为它只是分析了“工人在他的对象中的异化”,由于它“不考察工人(劳动)同产品的直接关系”,所以掩盖了“劳动本质的异化”。

  马克思说:“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这便是“劳动本质的异化”。所以严格地说,这段话中的“劳动”是特指一种“异化劳动”。

  他这里说的“劳动生产了美”,是指工人为富人创造了宫殿等“奇迹般的东西”,但他仅是从直接的物质产品的角度说的,并不具有普遍的哲学和美学意义。我们说劳动可以生产美,但并不必然生产美。譬如这里的异化劳动在生产了美的宫殿的同时,也生产了丑的棚舍和工人的畸形,因为它们都是劳动的产物。这是劳动的异化在结果上的表现。

  劳动的异化(或外化)在生产行为过程上的表现是:“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这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这种劳动也必然不是美的。劳动本是人的机能,但工人“在运用人的机能时,觉得自己只不过是动物”,也就是说“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

  总结上述意思,在这种意义上异化劳动不是自由自觉的。但这种劳动尽管使“工人变成畸形”,却依然“生产了美”,所以美与自由自觉的劳动并无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美并不必然是自由自觉的劳动的产物。如中国的长城、故宫,虽然不是马克思生活的那样的环境的成果,但也不能否认,它们也是异化劳动的产物,然而却是美的。这里,我们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不是美的本质与劳动的关系,而是为何这样的异化劳动也能生产美或者说我们为何也能从这样的异化劳动的产物中看到美。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6-2024 毕业论文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4005682号

联系邮箱:Lw54@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