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临床效果评定如果手术过程中患者完全没感到疼痛,全程保持安静和自如的'表情,原来的不合作在行为诱导后变为合作,则评定为显效;如果手术过程中患者感到轻度疼痛,基本可以保持安静状态,原来的不合作在行为诱导后变为基本合作,则评定为有效;如果手术过程中患者感觉明显疼痛,无法保持安静状态,甚至出现大声呻吟情况,原来的不合作在行为诱导后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改变,则评定为无效[3]。
1.4统计学处理用X2检验计数资料,用配对t检验计量资料,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分析处理上述数据,检验水准为α=0.05。
2结果
2.1本组患者行为诱导前后情况比较。
2.2不同年龄段患者中不合作患者的诱导效果比较。
3讨论
3.1口腔外科护理概述和成年人拔牙不同,儿童拔牙时临床医护人员除了保证自身的医疗技术稳、准、熟练之外,还需要对不同年龄的心理状态有一个清晰的了解,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护理措施促进恐惧心理的极大减轻,从而对手术治疗进行更好的配合。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会对牙科诊疗怀有恐惧心理,甚至发生拒绝行为,而诊疗行为诱导法就是为了完成诊疗目标而将这些不利行为有效消除的方法。多数临床实践证实,行为诱导法在口腔外科护理中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4],近年来已经得到了临床日益广泛的应用。
3.2口腔外科护理中行为诱导疗法的应用临床医护人员应该对的心理特点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将自身良好的表达能力培养起来,从而使对临床治疗护理积极主动配合。心理处于相对平静和冲突阶段,自我约束力和忍耐力有限,具有显着的具体形象性及不随意性等心理活动特征,同时具有较为复杂的临床表现形式,因此临床医务人员应该保证自身医疗技术熟练高超,严格把握好手术时间,不易过长,将手术时间缩短到最低限度。大部分不合作随着语言和理解力的不断增强,在行为诱导的支持下能够变得基本合作或合作。同时,在疼痛面前极易产生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进而造成无法有效配合医院的治疗和护理。针对这种情况,临床应该对麻药进行积极正确的运用,首先用表面麻醉剂涂抹麻醉点,从而使因打针带来的恐惧心理得到有效的减轻,然后将该措施和行为诱导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提升的临床配合度[5]。
3.3口腔外科护理中行为诱导疗法的应用效果本研究结果中,表1显示,4~6岁患者诱导前合作、基本合作、不合作发生率分别为17.5%、7.5%、75%,诱导后合作、基本合作、不合作发生率分别为42.5%、42.5%、15%;7~9岁患者诱导前合作、基本合作、不合作发生率分别为33.3%、23.3%、43.3%,诱导后合作、基本合作、不合作发生率分别为46.7%、46.7%、6.7%;10~12岁患者诱导前合作、基本合作、不合作发生率分别为33.3%、33.3%、33.3%,诱导后合作、基本合作、不合作发生率分别为46.7%、50.0%、3.3%。各个年龄段的患者诱导后的合作、基本合作发生率均明显比诱导前高,不合作发生率明显比诱导前低(P<0.05);表2显示,4~6岁患者中显效10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为80%(24/30);7~9岁患者中显效3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为76.9%(10/13);10~12岁患者中显效4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为90%(9/10)。行为诱导前后效果差异均较显着(P<0.05),充分证实了口腔外科护理中行为诱导疗法的应用的优越性。总之,口腔外科护理中行为诱导疗法的应用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286例,其中男性198例,女性88例,年龄21岁~59岁。伤后距入院时间最短20min,最长2h。颅脑外伤48例,其中头皮裂伤和颅骨骨折36例,颅骨骨折并颅内血肿24例,颅骨骨折并脑挫裂伤及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及脑干损伤6例。胸部外伤86例,其中单纯肋骨骨折24例,肋骨骨折并血气胸52例,心脏钝挫伤8例,创伤性膈疝2例。腹部外伤108例,其中肝破裂26例,脾破裂14例,胆囊管损伤1例,大小肠破裂33例,肾损伤18例,膀胱12例,肠系膜撕裂4例。会阴部外伤12例,其中缸门直肠裂伤9例,高丸挫伤1例,尿道断裂2例。大血管损伤12例,包括颈动静脉损伤4例,下腔静脉损伤1例,股动静脉损伤8例。其他软组织挫裂伤21例。
2、结果
本组病例分别经现场急救和手术抢救,术后部分重症被送入ICU监测,其中12例因并发呼吸功能不全,分别进行气管切开和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结果有6例因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4例致残(植物人),其余被治愈,总治愈率达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