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从1985年对公立医院开始实施改革计划,其目的是通过增加公立医院的经营权,引进商业运作和商业管理的模式,既使私立医院中的有效管理手段运用在公立医院中,以提高公立医院的工作效率、资源的合理利用及改进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在德国,近些年来医院系统内部正在发生着飞速变化,私立营利性医院和非营利性医院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大。私立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范围十分广泛,既有二级服务(secondarycare指普通疾病的专科诊断和治疗),也有三级服务(tertiarycare指疑难重症的专科诊断和治疗)。这样医院间的竞争加剧,医院为赢得竞争的优势,竞相开展医院管理创新,如改进医院服务的质量管理,开展医院人员的教育培训,改进医疗服务支付方式等。
研究方向:
方剂的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百合病最早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属中医情志病范畴。《金匮·百合狐惑阴属阳毒病证治》篇将“百合病”描述为:“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从百合病的临床表现看,与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有较多的相似之处。所以现代不少医家都将中医的百合病归属于抑郁症[1,2,3]。百合知母汤为治疗百合病的经典方药之一,由百合和知母两味药组成。百合宁心安神,润肺止咳;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百合甘寒清润而不腻,知母苦寒降火而不燥。百合偏于补,知母偏于泻。二药伍用,一润一清,一补一泻,共奏润肺清热,宁心安神之效。主治阴虚或温热病后余热末清,以致头昏、心烦不安、失眠等症以及情志不遂,以致精神恍惚、不能自制等症。 故本课题旨在通过体动物实验揭示百合知母汤抗抑郁可能的细胞内信号转导机制。
2.研究意义
抑郁症是常见的危害人类身心健康一类精神疾病,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在WHO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査中发现全世界约有10%—20%的人一生中曾有过抑郁体验[4]。随着现代社会的生活压力逐渐增高、工作节奏加快,人们处于应激状态中的机会增多,抑郁症的发病率更逐年上升[5,6],越来越多的患者正遭受抑郁症的折磨,给家庭及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加强抑郁症的防治,寻找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
抑郁症发病机制复杂,诱因繁多,针对某一单一环节的药物难以取得满意的疗效,许多抗抑郁西药存在抗抑郁谱窄、起效慢、药价高、依从性差、副作用大及易复发等不足[7]。传统的中医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心身医学思想,其“形神合一论”,“天人合一论”就包含了广义的心身医学思想。因此国内外越来越重视传统中草药及复方抗抑郁的研究,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实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且实验研究成果在临床运用中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为中医学和现代心身医学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中医心身医学研究工作逐渐起步,心身医学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工作在病因病机及临床诊断方面也取得一定的进展[8]。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抗抑郁药物抗抑郁作用机制已由细胞外单胺递质途径,逐步转向细胞内信号转导机制,而目前针对百合知母汤抗抑郁作用机制的研究大都局限在行为学观测、脑内神经递质和神经内分泌等方面。本研究采用大鼠慢性应激结合孤养抑郁模型,对百合知母汤的抗抑郁作用及其细胞内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以期为其进一步的新药开发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基础。
二、研究现状
1.百合病的研究现状
1.1百合病的起源
百合病始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篇: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这段文字概括了百合病的主要症状是精神、饮食、睡眠、行为、语言、感觉的失调,与西医学抑郁症的主要症状有颇多相似之处。“百脉一宗者,分之则为百脉,合之则为一宗”因人体百脉同出一源,源病则百脉合病,周身受累,因此而得名百合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