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数学毕业论文
5 页 客服微信号: bylw8com 客服 QQ: 3346581880

  (二)教学树立生活意识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养成一种生活意识是十分必要的。众所周知,从生活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这一点上,美国“木匠教学法”很成功。这种教育的核心是注重知识的来源,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现在小学数学教材知识正由原来的系统太强,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不密切,向实际生活相联系靠拢,使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达到同步进行;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对生活实践产生兴趣,并在实践中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生活,联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取,把教学归朴实践,归朴生活。如:在学了“小数乘除法”后,可以设计一节活动课“野餐”,要求在活动中安排好时间、车辆、食物问题和设计好采购方案。在这之前他们分组了解市场的食品价格,主副食品的搭配及来回路线的安排等问题为活动课打基础。在活动课中,每个学生都是问题解决的小主人,他们情绪高涨,积极主动的制定方案,探讨存在的问题,提出各自的见解。又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组织学生开展一次“我是一位出色的售货员”活动,让他们在逼真的买卖中掌握、消化和应用知识。再如,相遇问题应用题教学,采用学生登台表演,情景再现的方法,把抽象的相关的各种数学术语让学生迅速地理解,这样的活动中既增长了见识,又明白了实际生活中面临的一些问题,真正了解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真谛。

  二、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新知

  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经验和提炼出的规律,而教学目标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规律的方法。若教育者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那就是把学生头脑当成了知识的容器,而学生的头脑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炬。因此,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但40分钟毕竟有限,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书本信息,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一)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

  例如:在一年级教材中的`“几个和第几个”是生活中常用的话语,学生会说,但不是很清楚它的实际含义,通过教学,我们要使学生在会说的基础上会用--正确用、熟练用。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小组排队、男女排队,指名说说这排有几个小朋友?第几个小朋友是谁?谁是第几个?让学生在游戏中熟练掌握知识。

  (二)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

  生活经验是儿童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尊重和承认"生活经验是儿童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如果对学生已

  有的生活经验不能正确地加以分析,也许就很难准确地把握住学生学习的"起点",教学很可能会回到"灌输"的老路上去。着力实施一种"基于儿童生活经验的数学教学",也正是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如在三年级一次数学单元测验的一道填空题,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黄瓜长约3()。在阅卷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同学填写的单位是"厘米",而且不是少数。当时我不假思索地将这样的选择判为错:一根黄瓜怎么可能只有3厘米长呢?"老师,黄瓜长约3厘米为什么错了?"试卷刚发下去就有好几个学生围着我问。"你们见过黄瓜吗?"我觉得挺奇怪,就试探着问了一句。小家伙们一听都急了:"我们经常吃黄瓜呀!""那它有多长呢?""我们家拌的黄瓜是大约长3厘米呀!"一个小家伙一边说还一边用手比画着。原来他们见到的是餐桌上的黄瓜片,我没有贸然地去否定他们:"这样,老师明天带一根黄瓜给大家看一看好吗?”第二天,我带去一根黄瓜,孩子们的困惑也便迎刃而解了。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曾说过:"儿童回答老师提问的精确性,主要取决于儿童经验的逻辑性,而不在于事物本身的逻辑。"学生说黄瓜长约3厘米,刚开始我以为学生是没有建立起1厘米1分米的正确表象。其实,不是这样的。学生填"厘米"是基于他们特有的生活经验,他们见得最多的便是餐桌上的黄瓜片儿。如果问题说清楚是"一根黄瓜"也许好些。尊重学生的经验既包括那些正确的经验,也应该包括那些片面的、甚至错误的经验,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6-2025 毕业论文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4005682号

联系邮箱:Lw54@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