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动手操作创设情境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美国华盛顿图书馆的墙上贴有三句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三句话很在哲理、教学中教师就让学生主动去体验、探索、构建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和态度。如在圆锥公式推导中,教师给学生提供直尺、水、细沙、大小不一的圆柱,圆锥容器等研究材料,让学生自由选择所需材料,分组实验、讨论,并填写实验报告单,发现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的关系,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像科学家那样研究事物规律的过程,经历了一个充满探索、思考的生动活泼的过程。
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教师要尽量多地提供给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提供丰富的材料,使他们亲身体验成功与失败,探讨寻求结论的过程。如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让学生量一量课桌、教室、篮球场的长与宽,计算面积等。
(四)模拟生活创设情境
如我在教三年级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就安排了这样一个游戏:先请上男、女学生各一名站在讲台前,然后,我拿出4个月饼,请其余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要求大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我边分边说:“我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乔艺静和龙康,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我接着问如果只有一个月饼,要平均分给乔艺静和龙康,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我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
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这样创设了一个与生活相关的教学情景,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五)运用作业中的错误创设情景
在学生的作业中经常出现容易混淆的概念,马虎做错的习题,不易辨别的运算等方面的错误,教师及时把握好出现的问题,及时创设改错的情景。如以学生喜欢的故事、游戏、小竞赛等形式,让学生亲临其境,在宽松的环境中改正错误,获取知识。
总的来说,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课堂上学生通过活动获取知识,突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学习方法,训练学生思维。生活化课堂教学,能以课本为主源,又不受课本知识的禁锢,使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既能落实减轻学生负担,又能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语言是师生进行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中介。把枯燥的数学和有趣的歌谣联系在一起,用编写的“数学歌谣”来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兴趣并尝试让他们自己创作。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他们用一首歌谣来记忆12个月的天数:“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天,平年二月二十八。”又如:在上《亿以内数的读法》时,将亿以内数的读法编成如下歌谣:“万级先,个级后,万级按照个级读,后面加上万;每级末尾0不读,中间有0读一遍。”结果学生对这节知识掌握得非常好。接着,在教《亿以内数的写法》时,尝试让学生自己编歌谣。结果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你一言我一语,竟编出了许多种。通过歌谣的形式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难题,巩固记忆,这样学生不但乐于接受而且记忆深刻。
四、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学校数学与生活数学
毋庸质疑,学生在学校中所接触的生活问题,尽管具有生活意味,但是绝大多数还是经过老师的笔触抽象化了的生活问题,也就是说,他们所触及的并不是纯生活性的问题。比如包装问题中,学生所求包装纸的面积就不含边角料,所求的包装袋的长度就不包括打结部分的长度等。而往往就是这类生活数学题,因为缺乏明确的界定,才使得许多学生被“整”得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