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药学
12 页 客服微信号: bylw8com 客服 QQ: 3346581880

  三、研究“创新性”实验教学模式,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在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加深理解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提高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创新性”实验教学模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精心设计实验项目,构建实验教学新体系。第二,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增加实验项目的探索性。第三,研究生活中的微生物,加强实验教学的应用性。第四,实验体系综合化,提高实验内容的系统性。第五,调整教学管理模式,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第六,实施个性化教学,建立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的实验教学模式。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在实验项目的设计上增加综合性与设计性项目。如,将微生物的接种技术、培养基的配置与灭菌、细菌的染色与形态观察等验证性实验改为土壤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与鉴定,不同实验小组采集不同地域的土样,以不同的筛选培养基和筛选条件可获得不同类型的微生物,通过微生物的分离纯化技术获得纯培养物,再通过染色观察、生理生化指标等方法对获得的微生物菌株进行简单的菌种鉴定。这种设计性实验项目对于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十分重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慢慢养成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并能以此为基础进行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的申报,并在导师指导下完成部分科研项目,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不能反映学生课程学习和实验操作的实际水平,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开展形成性评价。这是一种教学过程的评价,注重改善教学环节,而不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人文性和多元性的特点。人文性体现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关注学生的差异和个性,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优势、不足和进步在哪里;多元性表现在评价内容(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学习方法、策略等)、评价主体(教师、学生、同伴等)、评价手段(日常观察、访谈、问卷调查、活动记录等)。课程考核的构成:实验成绩 30%、课堂成绩 70%(其中平时成绩 40%,含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学生互评、平时作业、测验等;期末成绩 60%)。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促进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发展的重要力量。自 2013 年起,合作院校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每学期派遣外教到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承担部分微生物学课程的授课任务,让学生在国内就能享受来自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在外教授课的同时,学院配备专业教师全程担任助教,学习并领会外教的授课理念、经验和方法,转变教育思想。学院每年派遣2~3 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合作院校, 进行微生物学课程观摩、学习及培训。在国际合作办学过程中,教师将接触到很多来自国外的信息资源和专业知识,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思想,用更加国际化的眼光看待自己所教授的课程,能够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水平结合国外的理论知识更好地教授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注意和学生的沟通交流,明确学生对新知识的态度和学习情况,并和学生一起教学相长。

  通过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国际化视野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医药专业类人才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新娟。大学国际合作交流的战略思考与实践[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生物技术制药实验教学的改进论文 篇6

  生物制药学是高等院校生物工程专业的必修课,是一门涉及生物学、药学、医学、化学和工程学等学科基本原理的综合性应用型学科。本课程系统的介绍了生物药物的来源,分离纯化的原理与方法,典型生物药物的结构、性质、用途和生产工艺。通过对本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的学习,学生应具备生物制药的基本知识与基本实践技能,并具有应用生命科学相关技术手段,研究、开发生物药物的初步能力。由此可见,本学科与学生今后的科研与未来的就业方向息息相关。但以往的实践教学存在着理论与实际脱离、实践体系不健全、多为基础性、验证性实验等弊端,学生较为被动、学习兴趣不大。同时,生物制药学的实验具有周期长、难度大等特性,而以前制定的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实验课时较短,按常规教学计划进行,很难实现实验的系统性。为此,针对当前本科教学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对生物制药学实验课的教学进行了探索,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建立了新的生物制药学实践课程体系。经过两届学生的实践证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首页 上一页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

猜你喜欢

101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6-2025 毕业论文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4005682号

联系邮箱:Lw54@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