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保护和传承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具体措施
(一)保护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原生态环境
从当前的音乐类综艺节目以及选秀节目中,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听众以及音乐人对少数民族的原生态音乐的接受程度越来越深,使得许多少数民族的原生态音乐逐渐的走出了山区,来到了现代化的都市,现代音乐的文化元素也对其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云南地区,作为少数民族汇集的地区,其音乐文化丰富多样,原生态音乐也是该地区民族音乐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因此,在将云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推向城市化舞台的同时,也要加强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原生态环境保护。
(二)通过地区经济的发展,带动少数民族音乐传播
云南地区作为我国的重要旅游景区,其优美的自然景观与丰富多样的地方民族特色都是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游玩的重要因素之一。云南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云南地区经济的发展[2]。因此,在大力发展云南地区旅游产业的同时,可以适当的在其中融入一部分民族音乐,使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得到传承。首先,可以充分利用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吸引游客前来旅游。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中,歌舞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以此,让游客感受到云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的魅力与美感。其次,可以在旅游景点中建立民俗文化村或者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员,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保护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生态环境,还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而达到了保护和传承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目的。
四、总结
综上所述,云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对社会的和谐稳定,文化的发展传承以及地区的经济发展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对云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特点的保护,确保其在未来的发展中,获得良好的传承。
参考文献:
[1]楚楚.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在高等艺术教育中的传承[J].民族音乐,2010(01).
[2]陈劲松.云南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现代解读[J].学科建设与文化创意,2015.
城市是商贸、消费、教育、服务的集聚体,在城市化进程中,对区域内公共文化服务、有偿文化消费的需求分析,是城市合理构建与发展的基本保障之一。这就需要研讨该城市一种“在地性的”公共文化体系的构建方式———有关她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探讨文化如何继承并在此基础上得到滋养与发展,并纳入区域规划。大规模的城市体,也意味着是高等院校的集聚之选。高等院校的建筑群落,作为大型公共建筑的同时也常常被作为文化性地标,她们在现代城市发展的多层次建构中,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席位。浙江音乐学院作为典型的建设案例,无论从建筑设计,校园景观营造,还是校园公共艺术与公共导视系统设计等各方面都体现出了文化艺术特色。该项目的理念与设计实施,尤其是其力求作为浙江文化地标的诉求,其对城市环境的创造性手法,都值得我们展开分析。
1、地景构建———山居
在谈到浙江音乐学院的建筑与规划之前,我们先把规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类,就是在当今城市规划建设中,多以“三横三纵”“一圈一轴两线”等为概念模式的规划。在此我们将其命名为“蓝图式规划”,即考虑各区域安排中,人群进行各项活动时的效率因素。在各区域的人群活动功能定位基础上,配比空间、能源、交通……以上这些都重在考虑实用、高效、便捷。这类习以为常的规划与思考模式,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福特汽车工业流水线。即通过计算与分工,将各功能区域匹配在快速运转的工业流水线上,它集中体现了生产方面的集约、高效。从此,直线纵横的结构方式也就成为城市发展规划的范本。功能主义生产方式类型的城市建设,使得在一般的城市区域内,建筑成行排列,环境成为穿插其间的附属物。另一类,区别于“蓝图式规划”的,则是更加强调历史性积累的建设规划。此类规划的成型,从山、地、河流的地理条件约束开始,随着人群传统生产、生活的发展与变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产生了与生活、风俗、历史等更多相关内容相联系的建设成果呈现。这类成果更为生活化,具有丰富的地域性和具备文化意蕴。我们在此称其为“有机生成式规划”。浙江音乐学院在规划与建筑设计、建筑与环境设计方面,对前两种分类作出了综合性的考量与应答,在规划设计中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地景的概念。即参照上述“有机生成式规划”,在考虑功能安置的基础上,追求表现方式,力图产生有机的、劳作中的、一种与自然环境相互结合并充满生命力的地景。所谓地景,自然景观与建筑的融合可粗略的分为有机可生的地景概念和设计性的地景概念。有机的,又称作劳作中的,是一种与自然环境相互结合,充满生命力的地景,对应前述“有机生成式规划”概念;而设计性的,是一种人为营造的,让“自然”努力适应建筑的地景,也出于前述“蓝图式规划”概念。虽然设计性的地景在初步成效上可能会更让人耳目一新,但是无论从建筑还是环境的自身生长发展来看,有机的结合可能是更合理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