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重视不够,课时较短
由于生物医学模式对当代医学贡献作用非常显著,因此即使是医学院校在开设本门课程时,大多仅设置为24小时,课时安排甚至不如一些选修课。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形成的一门应用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其理论在二十世纪中叶已趋向成熟,其理论和操作部分内容都是极其丰富的。就其内容而言,虽然叫做医学心理学,实际上包含了普通心理学、心身医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测量、心理咨询与治疗、健康心理学等学科。20余学时,医学心理学一个分支仅能触及皮毛,更何遑去掌握一门课程。学校不重视,学生自然更不会重视这门课程。毕业以后,在医疗实践中又怎么能学以致用?又怎么能够用医学心理学的理论来指导医疗实践工作?又如何用医学心理学的知识来解决临床医疗中的心理方面的问题呢?
3任课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
从医学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来看,担任医学心理学教学工作的教师应具有医学和心理学的教育背景。但目前我国医学心理学教育的规模远远不能满足高等医学院校对医学心理学师资的需求,这也是一门新学科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大批“半路出家”者就走上医学心理学的教师岗位,这些教师中,有的人毕业于医学类专业,有些毕业于心理学专业,甚至还有的毕业于教育类和哲学专业等。第一学历专业可谓是五花八门。而对于教师而言,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是讲授医学心理学的基本前提,因此毕业于医学专业的教师,在讲授医学心理学之前首先应学习相关的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如普通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心理治疗学、变态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而非医学类毕业的教师,则应当学习医学导论、医学史、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内科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等。在此基础上,医学心理学教师还应当加强哲学和社会学的的修养。只有教师基本掌握了医学和心理学两门学科的基本知识,融会贯通,才能讲起课来游刃有余。
4教师缺乏临床实践经验
从医学角度看,医学心理学作为医学基础理论课,它要阐明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和健康的作用机理,从而为整个医疗卫生事业提出心身相关的辩证观点和科学的方法论;从科学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医学心理学作为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要把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到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的具体工作领域,从而提高这些领域的工作质量。这种学科强烈的实践性要求决定了从事医学心理学教学工作的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医学心理学理论功底,还必须具有丰富的医学心理学临床实践经验。具体来说,应具有丰富的心理诊断、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卫生工作的实践经验,只有通过这种理论和临床实践相互提高、相互促进的过程,才能使医学心理学的课堂教学彻底摆脱空洞枯燥的现状,使学生感到医学心理学的实用。可以说,一个从没有上过手术台的医生,他不可能是一个优秀的外科学教师,同理,一个没有过医学心理学临床工作经验的教师,不可能是一个优秀的医学心理学教师。因此,我们的医学心理学教师,要主动创造条件,积极投身到医学心理学的临床实践中去。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这些规律存在于我们自身,反映在我们的实践活动之中,对于个体来讲,社会实践的机会越多,他去感受心理活动规律的机会也就越多。从这个意义上说,医学心理学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尽可能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使自己在理解和讲解抽象的心理学概念时,有一个感性经验的支持。就象一个道德水准低下的人无法讲好思想品德课一样,一个人格不健全、心理不健康的人也不可能成为优秀的医学心理学教师,告诉学生待人要宽容豁达,但自己在现实中却总是斤斤计较,这样的教师传授的知识又怎么能深入人心呢!所以,医学心理学教师要在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临床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塑造自己,要把完善人格的过程当成自己毕生的追求。
5临床实践机会缺乏
现阶段,国内大多数综合性医院未设置心身科、临床心理科等。即使设置的,或者只有门诊没有病房,或者实际上是精神科的代名词,远远不能满足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和临床专业医学心理学课程的实习和见习需求。而在人们的习惯性认识上,人们往往认为他是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忽视了与临床实践结合的重要性。而对于心理学技术而言,除少数心理治疗技术之外,绝大多数归根结底还是依靠语言来发挥作用。心理治疗作用的'产生,前提是首先要和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如果缺乏充分的实践,不重视语言技巧的运用,不懂得如何去和患者沟通,不能和患者建立融洽的医患关系,心理治疗又怎么能发挥作用呢。通过临床实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医学心理学课程的认识,也提高了学生们的实习质量。因此,医学心理学与临床课程同时开设,并加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对学好该门课程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