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内容要素
法学专业人才的'教育内容也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必须课比如宪法、民法、刑法、商法、法理学、法律逻辑学、法制史、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一些实体法和程序法;选修课比如婚姻法、劳动法、律师法、房地产法、银行法等一些小法。
3、方法要素
对于法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书本上的理论基础,更注重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对具体案列的应用。因此,教学方法除了常规的课堂教育授予理论知识外,更多的应该注重学生法律思维、法律逻辑和辩论能力。比如说通过听与法律相关的讲座、参与一些辩论会、参加法律义务咨询和去法院或检察院体验书记员的工作,让法学专业的学生对法律有更大深度的了解和应用。
二、我国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
(一)法学人才模式选择的不足
“学术定向型模式”“职业定向型模式”“两者兼顾模式”是培养法学学子从某种程度上的划分模式。然而,两者并重才是最科学最完美的模式。但是对于我国现状而言,通常学校培养学生,都是照着教科书照搬模式,注重书本知识,而使得学生极具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和社会实践水平,从而造成法学学习与社会的严重脱节。
(二)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法律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社会在飞速发展,其变化的速度可谓瞬息万变,而案例教学法在中职《经济法》课程中应用的具体运用政治理论指导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关于区分法条竞合与想象竞合的意义试析受教育权理论发展综述独立学院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却仍然止步不前。法学教材由于更新周期较慢而滞后。其次就是教育的实践轻与理论,然而实践才是根本的落脚点儿,理论服务于实践,所以更应该赋予法学学子更多的实践。当今社会,法律已经关系到方方面面吗,许多的法律问题并不是说仅仅用法律知识就能完美结合,常常和其他技能比如经济学的知识能更好融合。
(三)课程的编排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纵观我国的法律体系,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既具有复杂性但是融合的比较缜密,共同构成一个体系。连续今年以来,国内许许多多的学校以增加就业率为目的而增开了一些课程的开设比如民商法等,而忽视了基础理论学科的关注。高校普遍流行学分制教育,同学们往往会选择容易通过或则感兴趣的学科,而忽视了其之间的联系。
三、三能一美的具体含义
国家对于法律人才的重视达到了新的高度,也对创新法律人才新模式给予了新的关注,同时各大高校也响应号召。国家政策对法学专业人才的政策照顾是的法学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强大,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法学专业人才自身素质的提高。“三能一美”法学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触即发的。“三能一美”对法学人才的定义做出了新的诠释。即应当具备“能说、能写、能干”的能力和心灵美的职业道德要求。
(一)能说集中体现在与人的沟通协调能力,多种语言的掌握能力等,对于法学学子而言,法律服务是属于服务行业,在日常法律工作中,要求法学人才具有较好的交流表达能力。与客户要进行高效率的工作沟通必然需要这方面的能力才能顺利对工作上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在法学队伍以及法律业务发展壮大的背景下,我国的法律服务也渐渐地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学习好不同国家的语言对于一个法律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二)能写法律人不仅仅要熟识法律条文,更加需要加强对各种不同文书的书写。提升自己的文书写作能力也是极其重要的。往往一个法律问题会牵扯到很多的法律主体,各个法律主体之间又免不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法律学子较高的要求,写作能力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要想做到专业就必须加强文书写作方面的训练。当面对当事人提供法律咨询时,需要对这些法律问题进行一定的整合并以文书的形式呈现出来,熟练掌握行业规则,这些都构成了能写的必然要求。
(三)能干能干的体现是对于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后培养出来的一种做事能力,它是在社会中其他人对一个法律人是否具有一定的专业素质的评价。也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做到遇事不惊、处事干练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怀着崇高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并拥有法律人的正义感,面对社会不公时,勇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以及其他人的生命财产②。一个法律人是否能干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比如:在与人交往时的言语表达能力、在独自处理法律问题中的对法律知识运用的能力以及法律专业上的思维能力。在法律实践工作中的独立思考也是能干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