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变量为作文质量。我们采用拉丁方格排序法平衡作文题目难度的顺序效应。
3.2.4、实验程序
实验在学生的作业课上分两处地方(每次接受半书面提纲处理的被试单独一处测试)进行。实验开始前,主试要求学生仔细阅读书面指导语,严格遵循指导语写作。第一种条件的被试,要求他们在审题后,先写出一份书面提纲,然后开始正式作文,正文的写作按提纲进行。第二种条件的被试,要求他们在写出书面提纲后必须举手向主试示意,然后由主试取走这份提纲后,再动手开始正文的写作。第三种条件的被试,指导语仅要求他们在审题后构思心理提纲,被试在完成心理提纲的构思后,即动笔写作正文。第四种条件的被试,则被要求在阅读完题目后马上开始正文的写作。对提纲的时间要求与前述实验一致。实验开始后,主试认真监控被试严格按要求完成任务。
研究者控制好4篇文章的写作时间的间隔,以便消除学生疲劳因素的影响。
3.3、结果与分析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提纲方式的主效应极其显着,F(3,129)=7.345,P(、000,说明提纲的运用对文章质量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多重比较显示,半书面提纲与书面提纲的差异显着,P=.045;半书面提纲与心理提纲的差异不显着,P二.252;半书面提纲与无提纲的差异极其显着,P<.000。多重比较还显示,心理提纲与书面提纲的差异不显着,P=.465;心理提纲与无提纲的差异极其显着,P<.000;书面提纲与无提纲的差异显着,P=.040。
本实验除了再次证实实验一的结果,即书面提纲和心理提纲均对作文质量的提高有促进作用,但两者之间不表现出显着差别之外,还有一个颇有意味的发现,那就是:在所有提纲形式中,半书面提纲的运用使被试作文成绩有最高的均值,并且半书面提纲与书面提纲相比还有显着的差异。
4、讨论
按照前述的记忆假说,书面提纲由于能为文章构思提供外部视觉表征,因而可以减轻作者工作记忆的负荷,从而改善作文质量。照此推理,较长的文章由于需要从长时记忆中提取较多的信息,因而需要耗费较多的能量,较短的文章则由于所需提取的信息较少,因而所耗费的记忆能量也较少。因此,如果书面提纲对于写作质量的积极效应主要是由于减轻了记忆负荷的话,那么对写长短两种文章来说,书面提纲对前者所起的作用应该大于后者,而不借助文字等外部视觉表征的心理提纲对两者的意义则应该相同,合理的结果应该是提纲方式与文章长度表现出交互作用。实验一的结果却非如此,并且多重比较表明两种提纲形式对文章质量的影响没有显着差异,因此我们只能作出这样的推断,即书面提纲所具有的外部视觉表征作用对文章写作来说不具根本性的意义,提纲之所以发挥作用的内部机制可能更主要在于它为总体构思提供了较高水平的加工。
实验一关于提纲类型的划分仅限于书面提纲和心理提纲,实验二中我们增加了半书面提纲这种形式。半书面提纲是一种被试用书面提纲形式进行总体构思但在正文写作时又不得参照的提纲形式,其实质是:对于正文写作而言,已经写出的书面提纲又转换成了心理提纲而发挥作用。
那么为什么半书面提纲对文本质量的提高能起到最好的作用,且与书面提纲相比还有显着的差异?对此,我们提出一种可能的解释,即半书面提纲实际上起到了书面提纲和心理提纲的双重作用。因为被试借助书面提纲已经进行一次总体构思,而在开始写作正文时,由于已经写成的书面提纲被拿走,他们就必须在原有提纲内容的基础上再把它们转换成心理提纲,这种转移过程很可能不仅仅是原有内容的重复,还包括在其间或者增加一些新的观念,或者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观念,或者对原有观念进行重新组织,因此可以认为这是一次再度加工的过程。这样的双重加工就使其产生了超过书面提纲的效应。由此我们可以说,这一结果再度证实了实验一的推测,即提纲作用的机制主要在于它为文章写作的总体构思提供了较高水平的认知加工。
5、结论
作者在构思阶段运用不同形式的提纲均能改善文本质量,其中半书面提纲有着最好的效应,且与书面提纲有显着差异;提纲作用的机制主要在于它为文章写作的总体构思提供了较高水平的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