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隐逸之风盛行
盛世太平给了文人退隐山林的条件,而促使其归因的主因,则很多源自于隐逸心理的引导。其实,官场浮华谁人不慕,但是很多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胸怀大志之人却并不一定能遇到自己的伯乐,于官场上大展拳脚。这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难寻”,在抑郁不得志的根本前提下,很多清高自傲的文人便借隐逸自得其乐,归隐山林,享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家生活。如唐初诗人王绩,便是因官场失意而心生归隐之念,其享誉盛名的《野望》一诗,便借山林田园之景的萧条,诉说自己抑郁不得志的心境,将自身的惆怅、落寞刻画的入木三分。而诗佛王维也同样疲于官场是非,虽然并未辞官归隐,但也借置办乡间居所,打造陶冶心灵之地。诸如此类,对仕途的淡漠凉薄而心寒,由此隐逸之心泛滥,也是唐代山水田园诗盛行的原因之一。
(二)佛道儒思想的引导
除了生活环境对山水田园诗的盛行有一定影响外,唐代社会文化思维对山水田园诗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对此,从左右唐代社会文化的三大思想入手,分析山水田园诗盛行的原因,具体如下:
1、儒学影响
在中华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人文思想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作用,并最终左右了唐朝文人墨客的思维意识。在儒家思想的引导下,文人虽然很重视建功立业,并愿意积极付出为社会发展提供助力,但却也深受儒家“独善其身”思维影响,故而形成了“隐逸思维”。其实,了解唐代隐逸文人的隐逸原因,多为官场失利、登科失败、抑郁不得志而为,其虽然心怀“兼济天下”之思,但奈何官场无用武之地,便只能“独善其身”,隐逸于世,最终促使隐逸之风盛行。可以说,从文化影响的角度分析山水田园诗盛行的原因,与儒家思想的潜移默化引导不无关系,正是因为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植根于其思维意识中,促使很多无法“兼济天下”的文人选择了“独善其身”。
2、佛学影响
正所谓“人心通达,其智方明”,在归因田园之后,很多文人墨客的思想包袱有所放下,对于周身宁静、安逸的氛围有所感悟,这令其对山水田园的惬意与美好有所感触,是其开始写作山水田园诗词的动机。不过,在文化层面上进一步解读山水田园诗盛行的原因,与当时唐代礼佛文化兴盛也不无关系。具体来说,佛教讲求“四大皆空”,淡泊名利、宁静祥和的思想左右了很多见惯世间险恶,睥睨官场丑态的文人,使其即使无法真的“四大皆空”,也能在山水间领悟禅意,在行文中抒写豁达,创造了一首又一首脍炙人口,引人入胜的经典田园诗词。例如,贾岛所著《寻隐者不遇》中,一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8]]”便道尽了归隐之人飘忽、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并借此隐喻“放下”、“自由”、“不执著”之情,可谓尽显禅意。
3、道学影响
道家学说在中华文化中也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而在山水田园诗人的意识中,道家思想也为其创作指明了道路。正如《庄子·天道》所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9]]”,自然作为天然去雕饰的朴素之美,乃是世间无可争之最美之物,是用尽笔墨也无法言尽的曼妙。所以,深感朴素之美最为动人,最能传情达意的情况下,山水田园诗词的创作更加的生动而灵活,如唐代著名浪漫主义世人,素有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于《行路难》中以“冰塞川”、“雪满山”来指直抒胸臆,形象的隐喻郁郁不得志之情。
四、唐代山水田园诗繁荣对后世的影响
山水田园诗在唐代发展的极为繁荣,并对后世拥有极为显著的影响。对此,详细了解唐代山水田园诗对后世的影响,其具体表现如下:
(一)展现诗词文化魅力
山水田园诗的繁荣令诗词意蕴表达有了十分丰富的拓展,字里行间的画面感越来越充实,很大程度上令诗词艺术魅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例如,王维的《过香积寺》、《桃源行》、《归嵩山作》等作品,都用寥寥数笔,点点行文便描绘出了自然恬静的壮丽之境,并将其内含义展现的淋漓尽致,让读者感同身受,倍感叹服,深刻的领略到诗词艺术的浓缩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