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技术倾销的特征
由于贸易的发展,倾销的行为变化随之出现,倾销出现了许多的变体形式,包括:服务倾销、技术倾销等。这两个变体形式(服务倾销和技术倾销)和掠夺性倾销有着共同的特点:首先,厂商以极低的价格或者是免费的提供商品,服务或者技术,让消费者与国内同行业或相关的产业进行比较后改变其原来的行为,受其诱惑,来接受这种商品,服务或者是技术,这样持续一段时间后,国内同行业或相关的产业由于消费者的转型,相继破产(或者转移生产目标),同时消费者对起依赖性很强的时候,厂商开始采取第二步措施,对以前的商品,服务或者技术提高价格,消费者为了能继续的消费商品,服务或者技术,不得不付费,有可能比以前新的厂商没有出现时所付更多的费用。这样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害,同时国内没有相关的行业存在。由于它们的共同特征,本文将它们归为一类,属于掠夺性倾销。
三、技术倾销的影响
在正常的B产品供给和需求曲线下,假设进口国无法影响国外价格,是价格的接受者。在不存在倾销的情况下:国内的需求量设为q2,而国内的供给量为q1,所以进口为q2-q1(q2>q1);倾销发生的情况下:价格下降,需求量为q4,而国内的供给量为q3,所以进口为q4-q3(q4>q3),显然在倾销后由于价格的下降,进口国国内的供给下降,进口量大量的增加,国内制造B产品的投资和就业下降,从而导致对B的原材料的需求量下降,所以也导致了B产品的上游产业和替代产品的产业下降。商品的倾销造成进口国相关产业的厂商利益的损害,他们没有价格优势逐步被外国商挤出市场。而在技术倾销中,微软盗版软件到处存在,这样来冲击中国的软件市场,使之没有一个大的软件公司可以与微软抗衡或软件诞生,盗版使得中国软件业结构严重失横。通用软件几乎消亡。一些中国软件企业为避免软件与微软抗衡转向受影响较小的专用软件,系统集成或技术服务领域。国产通用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产品不断的萎缩。一些通用软件企业在遭受长期的盗版打击后,逐渐被迫向定制软件市场转移,以躲避盗版的影响与消耗,最终导致因软件的盗版问题使软件产业的整体结构出现失横。
发生倾销后生产者剩余减少了设为a,但是消费者剩余增加了(a+b),由于消费者收益大于生产者损失,二者的差额为面积b,所以从整体上看,倾销的行为有利于福利的改进。或者政府看到起产品的下游产业得到了发展。在没有发生倾销的情况下,有多少B产品就会相应的有个固定的比例的下游产业;但是在倾销发生以后,B产品的价格下降,而且供给大量增加,这样就出现了B产品的下游产业的兴旺,同时下游产业的收入和就业也随之增加,这样也有利于下游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尽管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利益,但是这是在短期的行为。从长远的利益出发,我们所获得的这些利益不能弥补我们失掉自己市场的巨大亏损。中国的许多软件都是从国外进口的,而政府对盗版软件没有很好的管理。更有甚者,许多的政府机关也用盗版软件。随着贸易的发展,也许政府已经感觉到了中国软件行业的萧条,开始了在软件方面的知识产权的保护。
四、对我国的启示
一是加强政府的功能,防止技术倾销的发生。不要为了以前的利益而失去长远的利益。要让国内的软件公司与微软同时竞争,并且是公平竞争。对存在的技术倾销行为要进行处罚。我们可以对此进行相关的法律制定。
二是保护中国相关的软件产业。为他们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包括鼓励商业银行投资,减少工商业税务管理的限制,加强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及知识产权的维护等。
三是保护知识产权。中国的盗版如此的泛滥,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不严格。如果我们不容许盗版,那么通过买微软软件费用很高的话,那么就不会有技术倾销的产生。政府要干预市场,要有相应的措施来防止盗版,给予盗版的行为很重的惩罚。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技术倾销的发生。当然,保护厂商的利益会损失一部分消费者的利益,但是这有利于中国软件的长远利益,我们应该为长远的利益着想。
一、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战略角色的演变
跨国公司在海外设立企业时,会依据不同的市场特点,确立不同的投资动机,进而赋予海外企业不同角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企业主要是为了建立生产基地,利用中国低廉的人力成本和土地成本,降低其生产成本,进而提高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比如,广东、浙江大量港台企业以及日本企业,无不都是看重当地低廉的设厂成本。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境内的跨国公司对市场营销基本上没有要求,也无需投入力量。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我国成长为世界第一大进出口贸易国,中国市场已成为任何一家跨国公司都无法回避的市场,甚至成为众多跨国公司主要的利润增长来源。中国日益庞大的市场规模和消费能力,让跨国公司纷纷增加对中国市场的投入,特别是对中国市场的开拓力度。如此一来,我国境内跨国公司的市场营销就不可或缺,市场营销甚至会逐步成为在华跨国公司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