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 教育作用 爱国主义教育 挫折教育 情感教育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丰富的文华遗产,具有很强的现实教育意义。它所蕴含的思想文化,一直对中国人的成长与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古代文学课堂教学不仅传授给学生文学知识、文学史知识,而且可以将思想教育融入其中。针对当代大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古代文学的教育作用。
一、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精神是一种高尚的情怀,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中华民族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千百年来,为了生存和祖国的统一繁荣,中华民族中的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这些历史都被文人以不同的文学体裁生动地记录了下来,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植根于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爱国主义传统。在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中,爱国主义犹如一根红线贯穿其间,从先秦到近代,每个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了许多爱国作家,并留下了许多慷慨激昂的爱国主义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也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中国古代文学中许多作品的内容洋溢着爱国激情。远在先秦时代,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就出现了《载驰》、《无衣》等表现爱国主义思想的优秀诗篇。《载驰》突出地表现了许穆夫人深厚的爱国情感,《无衣》真实地表达了秦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抗击西戎入侵者的爱国精神。《离骚》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重要代表作。该诗集中地表达了他无比炽热的爱国感情。诗人关心祖国的前途,为了改变祖国的昏暗政治,不顾个人的祸福荣辱,始终为祖国的富强而斗争。他明知自己留在楚国将会遭到更大的不幸,明知自己的国家危在旦夕,但仍始终舍不得离开,最后以身殉国,表现了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了蔺相如面对强秦,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为上,凭借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最终赢得了国家的尊严;记述了蔺相如为了维护赵国内部的安定,对蓄意羞辱他的廉颇保持了极大的克制与忍让,终于感动了廉颇,实现了将相和好,团结对敌,其“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贵品质为后世所敬仰。《汉书·李广苏建传》记载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经历种种诱惑和折磨,始终持节不屈,最后终于回到祖国,其爱国之情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从东汉末年到南北朝,中国一直处于大分裂、大动荡之中,此期间出现了大量充满爱国激情的诗篇。如曹植的《白马篇》和阮籍的《咏怀》(三十九)就是两首有代表性的对爱国壮士的赞歌。前者传神地刻画了一个武艺高超、性情豪迈、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游侠形象,洋溢着高昂的爱国激情。后者描写了一个“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岂为全躯士,效命争战场”的壮士形象。两位壮士共同展现了为国赴难、义无反顾、视死如归、一往无前的豪迈气概和热烈的爱国情怀。与此类似,刘琨的《扶风歌》,鲍照的《代出自蓟北门行》等也表达了诗人至诚的爱国之情。
唐代出现了继屈原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杜甫,他写作了大量表现爱国思想的诗歌,称得上是爱国主义文学的又一座高峰。杜甫对祖国始终怀着一颗赤诚之心,他的喜怒哀乐往往与祖国命运的盛衰兴亡共起伏。国家兴盛时,他由衷歌颂,如《忆昔》;当国家危难时,他对着三春的花鸟会心痛得流泪,如《春望》;而一旦大乱初定,捷报忽传,他又会喜极而泣,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在这一喜一悲中,诗人表达了对祖国炽热的感情。此外在《三吏》、《三别》等诗中,诗人也表达了对祖国的命运,对人民的苦难的关注。爱国是杜诗中贯穿始终的主线。
两宋时期,宋朝国力衰弱,对外战争连年失败。为了反对侵略,维护祖国统一,大批爱国作家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爱国主义作品,陆游的诗与辛弃疾的词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陆游生平诗作近万首,大多为爱国诗。如《金错刀行》、《夜读兵书》等诗表达了为国献身的豪情;年近七旬时作《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卧病在床还想着为国戍边,感人至深。他念念不忘洗雪国耻,不忘国家统一,临终时写下《示儿》一诗,嘱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种盼望祖国重新统一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著、深沉,使后人无不为之感动。爱国词人辛弃疾和陆游一样,渴望北伐中原,收复失地,却一直不得志,于是他把自己的一腔爱国情怀都熔铸在词作里。歌咏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爱国思想是辛词的中心主题。如《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表达了对沦陷山河的深情眷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寄托了他杀敌报国的壮志。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组织力量抗元,兵败被俘,誓死不屈,最终英勇就义,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他的诗歌是他战斗生活的记录,爱国精神的自然流露。《扬子江》一诗写道:“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表现了对祖国的无限忠诚;《过零丁洋》更是一篇闪耀着爱国主义光辉的名作,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后代所广泛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