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教学论文
4 页 客服微信号: bylw8com 客服QQ:3346581880

  由于MBA学员大多是在职学习,自身岗位工作繁重,学校不可能给每个学员都联系专业的实习岗位,大部分学员就将自己的工作作为社会实践的一部分。这导致学员的社会实践非常不均衡,在管理岗位的学员就可以在日常工作中运用所学MBA的知识,但是非管理岗位的学员就无法体会这个过程,实习效果如何,考核起来都比较困难。实践课时不够,内容单调缺乏计划性和针对性,就不能满足MBA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求,这样培养出来的学员只懂得基本的MBA理论,实践动手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欠缺。

  (三)MBA课程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效果差。

  农业高等院校的.MBA课程教学,一般较注重国内外相关理论的讲解,结合当前热点事件对MBA理论的介绍较少,课程缺乏前瞻性;知识讲解趋于表面化,很少有老师能够深入阐述理论知识的合理性和恰当性;从MBA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看,基本还是单向传播的传统方式,学员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严重影响了学员的思维活力,压抑了学员的创新精神,不利于学员能力的培养。

  MBA专业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制作粗糙,文字堆砌,教师和学员缺乏互动,使得整个MBA课堂教学单调而枯燥,学员体会不到所学知识的趣味性,也不能了解所学知识对自身能力提升的作用,从而提不起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学员没有学习兴趣,有时候上课大部分缺席,甚至出现请人上课的现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找不到成就感,教学热情淡化。教学手段陈旧也体现在实践环节,学员单向练习多,师生交互互动少。农业高等院校的校外实习基本以“放羊式”为主,缺乏任务导向,学员在实践中缺乏指导,不知道“要做什么”和“该做什么”;课程论文和案例分析报告写作情况也比较糟糕,分析问题表面化,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因而也就提不出有效解决相关问题的办法。教学手段陈旧,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本来要促进MBA学员全面发展,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均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四)学校对MBA专业课程建设不重视。

  一方面,农业高等院校更加重视传统优势学科的发展。大农学类专业被认为是学校安身立命之本,因此,对于专业课程建设的投入和评价标准的制定更加倾向于大农学类专业。另一方面,农业高等院校对MBA教育的认知不准确。学校普遍认为MBA教育没有财政拨款,对学校而言没有经济效益,只是学院层面的创收项目,因而对MBA专业建设的支持力度非常小。大多农业院校定期会进行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和重点课程的建设,但是,选择资助哪些课程往往与学科点的发展水平相挂钩,毫无疑问,农业院校的MBA专业不具有学科优势,从而获得支持的课程数目和课程建设经费都非常有限。在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上,学校总认为相对于自然科学专业而言,社会科学专业不需要什么硬件设施,教师也不需要经常进行学习和培训,因此,学校划给MBA专业实验室的场地面积和经费投入都远远低于大农学专业。

  二、农业高等院校MBA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则。

  (一)人才培养目标。

  朱晶、温思美较早地介绍了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农业企业工商管理硕士”的培养目标是为农业及其相关企业培养富有创造性和竞争性的人才,要求学生通过两年的课程学习,掌握一般的企业管理的综合知识和实用技能,了解农业及其相关行业的特点,为今后在竞争日益激烈、情况不断变化的农业和食品行业中担任高级管理工作做好准备。李敬锁,范杰介绍了德国韦恩斯特凡——托里斯多夫大学农业MBA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了解国际农业商务运作规则,掌握农业生产经营咨询、销售及谈判技能,能够从事农业项目规划、农业企业管理和农业人才培训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目前,我国农业院校MBA项目培养目标大同小异,大体为培养“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市场经济特别是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熟悉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创业精神,善于沟通与合作,具备组织协调能力与经营管理技能,能在工商企业尤其是涉农企业中胜任管理工作的中高层次应用型综合管理人才。”

  (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6-2024 毕业论文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4005682号

联系邮箱:Lw54@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