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会计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在会计工作中沿用传统的手工记帐、算帐方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生产和经营的需要,为了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实现会计电算化是现代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和推广不仅提高了会计处理的效率和会计信息的质量,还改变了传统手工会计方式下的会计处理流程和会计处理方法,不仅是对传统会计数据处理手段的变革,而且也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实物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本问包括一下几部分内容:
1.阐述会计电算化的概念、发展,并详细分析会计电算化同传统手工会计的联系与区别;
2.深入剖析会计电算化对会计理论及传统会计工作的影响;
3.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最后,从我国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总结了会计电算化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传统会计;审计
一、绪论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现代电子技术和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的简称,是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账、算账、报账、查账全部由计算机完成,并且由计算机完成计信息(数据)的统计、分析、判断乃至提供决策的过程,包括程序设计、电算化账务处理过程。
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工作中,实现会计电算化,不仅是对传统会计数据处理手段的变革,而且也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实物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随着企业管理的不断规范和细化,会计工作实现电算化已经成为必须。但是,会计工作电算的手工记账存在许多不同之处。因此,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工作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以及同传统手工会计的联系与区别
1.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会计电算化在西方发达国家是从5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当时,会计电算化发展比较缓慢,主要是用于支付职工薪金的核算,库存材料的核算、现金收支等会计业务的数据处理,只能局部地代替一些手工劳动,就其处理流程来说,仍然是模仿手工操作,但是计算机的应用,确实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工作质量。
7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和会计专用计算机的发展,给会计电算化开辟了广阔天地,使其呈现出普及化的趋势。当今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将计算机广泛应用于会计数据处理、会计管理、财务管理及会计预测和决策,并且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起步较晚,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从企业的应用角度出发,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经历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的发展,最终与企业其他业务信息模块结合,形成了一体化的企业管理软件。
2. 会计电算化同传统手工会计的联系与区别
(1)主要联系
①系统目标一致。两者都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记录和核算,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加强经营管理,提供会计信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②采用的基本会计理论与方法一致。两系统都要遵循基本的会计理论和方法,都采用复式记账原理。
③都要遵守会计和财务制度。从措施、技术、制度上堵塞各种可能的漏洞,消除弊端,防止作弊。
④编制会计报表的要求相同。两系统都要编制会计报表,并且都必须按国家要求编制企业外部报表。
(2)主要差异比较
①系统初始化设置工作有差异。
手工会计的初始化工作包括建立会计科目,开设总账,登录余额等;会计电算化的初始化设置工作则较为复杂,且带有一定的难度。其内容主要有会计系统的安装,账套的设置,网络用户的权限设置,操作员及权限的设置,软件运行环境的设置,科目级别与位长的设置,会计科目及其代码的建立,最明细科目初始余额的输入,凭证类型设置,自动转账分录定义,会计报表名称、格式、数据来源公式的定义等。
②科目的设置和使用上存在差异。
在手工会计中,由于手工核算的限制,将账户分设为总账和明细账,明细账大多仅设到三级账户。此外,再开设辅助账户以满足管理核算上的需要;科目的设置和使用一般都仅为中文科目。而在会计电算化中,计算机可以处理各种复杂的工作。科目的级数和位长设置因不同的软件而异。有的财务软件将科目的级数可设置到6级以上,完全满足了会计明细核算方面的需要;科目的设置上除设置中文科目外,仍应设置与中文科目一一对应的科目代码。使用科目时,计算机只要求用户输入某一科目代码,而不要求输入该中文科目,但在显示打印时,一般都将中文科目和与之对应的科目代码同时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