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民性格在中国特色饮食中的体现
⑴素食文化中的“以和为贵”
“素食”一词最早见于《诗经·伐檀》的“彼君子兮,不素食兮”。《诗经》中的农事诗篇不仅记载了周人注重农事的精神,而且将天人合一的理念寓于农事中,深刻地体现出那时人们已经形成“以和为贵”的性格特征。今天,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素食在中国文明发展的进程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自古以来号称农业大国,礼仪之邦。中国农业的发展为素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历史悠久、地域广阔、地貌复杂、气候多变,因此,南北方各自开发和发展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饮食资源。以山水著称于世的中国南方,气温偏高、空气潮湿、雨水充足,适于水稻生长。而北方相对来说则比较干旱、四季分明、寒温交替,需要冬眠的小麦在这里生长良好。总之,无论南方的稻米还是北方的小麦都隶属于素食文化。相对于西方国家长期的食肉习性,中国人民的素食特性体现出本国人民亲近自然,与万事之中、万物之间求和谐的性格特征。
也许人们最初的食素生活是迫于客观环境的压力。面对地广人稀,可耕地面积相对较少的客观条件,人们只能积极倡导种植五谷以便于维持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随着文明的发生与发展,人们在素食方面由被动而转向主动,开始对各种动物有怜悯之情,不到万不得已决不伤害某种活生生的小动物。尤其是上层社会更加知晓食素的益处。他们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得以快乐而健康生活的首要基础。久而久之这种“天人合一”,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观念深入到人们的内心深处,形成了中国人民“以和为贵”、“与人为善”的性格。中国是举世公认的礼仪之邦,这众多的礼仪体现于人们的举手投足之间,尤其是精神理念的高度统一。
“天人合一”是中华各族人民几千年来在生产与生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出的思想理念的精华。表现在人们的具体性格当中就是与人为善、与万物求和谐、无过之而又无不及的“中庸”性情。尤其是当今世界民众特别崇尚素食生活,提倡融入大自然,远离喧嚣的城市,在空旷的野外充分的呼吸新鲜空气,调适疲惫的身心,真正地享受生命赋予我们的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人们在饮食的过程中不仅仅关注周围的饮食环境,更注重所享用的食物是否保持了其本身的味性。具体到每一种食物的烹调过程,尽量在不违背本味原则的条件下进行加工制作。中国饮食文化中蕴含的这一切思想理念与坚持的各种原则充分体现出本国人民所具有的“贵和尚中”“以和为贵”的性格特征。
⑵茶文化中的“和谐宁静”
对于“饮食”一词起初分开使用,“饮”用于动词,理解为“喝”,《孟子·告子上》:“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后又引申为“饮料”,即喝的东西,贾思勰《齐民要术·煮溟》:“折米白煮,取汁为白饮”。如果说上面是对中国民众日常所吃的主食的介绍,下面则是对饮料方面的了解。在饮料方面最具中国特色要属各色各样的茶。
其中中国还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茶发乎神州,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是世界上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中国的饮茶之风始于何时,众说不一。按照文献记载,魏晋时饮茶已成风气,据此可推测最初的饮茶之风当早于此时。并且开始时人们并未将茶作为饮料使用而是作为药用。随着对茶的不断应用人们逐渐了解了其味性,并且赋予饮茶活动特有的文化意义。茶文化的兴起使得人们对饮茶活动崇尚不一。儒、释、道三家在茶道上的互补足以体现出茶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