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课堂交流更活跃,互动多维化
学生在“云+端”智慧课堂充分地发言或互动,形成多维度互动教学形式。例如,课堂中设置的抢答、投票环节,每位学生都十分踊跃地参与;在课堂中讨论环节,很多学生都利用手机将回答内容滚动投屏到教室大屏幕上,这样有利于相互比较、相互交流。在课后聊天交流区,每当有学生提出疑问时,其他同学都会积极地帮忙解答,这样也促成了学生的相互提升。
4.学习个性化,资源和数据获取便捷化
“云+端”智慧课堂手机端APP可随时上传和下载教学资源,教师可对教学资源库进行资源优化。学生可以在APP上反复查阅课件、观看视频。教师则可以便捷地记录学生的作业成绩,并对讨论发言积极者进行评分。另外,作业库记录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教师能更加全面地分析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 结语
实施“云+端”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是信息化时代对教学提出的要求,也是以后课堂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但该教学模式使教师的准备工作量增加了,如制作微课、下载视频,或制作动画、发布教学资源等,并且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课堂活动设计能力、活动现场的把控能力,这也是对高校教师提出的重要挑战。
参考文献:
[1]何良静.智慧课堂下高等院校教学模式的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8,34(09): 68-70.
[2]方宜霞.“云·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以“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为例[J].科教文汇,2019(05):114-116.
[3]邵煒茜,马岳.智慧课堂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的教学模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03):132-134.
[4]刘颖,蒋拓,王兆丹.基于移动端的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9(16):36-37.
一、“通识教育”与生命科学教育
1、“通识教育”理念的认识
通识教育是指对所有大学生普遍进行的有关共同内容的教育,包括基础性科学知识的传授、公民意识的养成、健全人性的熏陶以及一些非专业性的实际能力的培养。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广博的科学基础和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价值观念、历史视野、认知风格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创造知识、自我更新、适应社会多种职业需求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从而实现个人的最高价值。
我国现行的本科教育过分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知识面广、适应力强、具有思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要求。因而注重能力、方法和性情培养的通识教育日益受到我国高等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结合,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2、生命科学教育是通识教育的重要领域
目前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诸多重大问题:人口膨胀、粮食不足、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能源短缺、生态平衡失调、疑难疾病等的解决均寄希望于生命科学和技术的进步。生命科学已成为自然科学向前飞速发展的带头学科,它与物理学、化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紧密相关。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和基因芯片的研究,要求计算机技术、化学、物理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和理论的融合;在化学工程领域,化学合成过程中可以引入生物催化等。人类基因组的解读改变我们对生命整体的认识,生命中最基本的生、老、病、死将重新在基因组研究的剖析下体现其隐密性,这对未来社会各个层面的发展不论是工程、法律、经济等学科均将产生重大的影响。生命科学不仅拓宽了传统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同时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动了自然科学的学科交叉及边缘学科的空前发展。生命科学类通识教育的开展,对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具有现代生命科学意识的综合人才发挥重要作用,生命科学教育是通识教育的重要领域,高等教育中生命科学通识教育势在必行。
二、生命科学通识教育现状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近年来逐渐被我国教育界所接受和认同,国内的一些知名高校开始着手实施通识教育,并开展了现代生命科学相关领域专业及通识的训练,全国已有几十所高校开设了非生物类本科生“生命科学导论”或“普通生物学”或“生物工程概论”等生物学课程,编写出版了不同类型的适用于非生物类不同层次类型生物学课程教学的多种教材、系列课程教学大纲及网络课程和普及读物,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但仍有相当部分普通高校在生命科学通识教育特别是非生物专业生命科学的通识教育的认识和实施上存在许多片面和不足。我校生命科学通识教育在生物专业中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仍有许多值得探究和改进的地方,而非生物专业中的生命科学通识教育仍然没有启动,如何在“通识教育理念下开展生命科学教育,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生命科学通识教育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