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论文范文

关于青铜材料的论文

17 阅读3 页
论文助手微信号: bylw8com 论文客服QQ:3346581880

  3,青铜的冶金技术:

  在世界各人类文明发源地,使用金属都是从铜开始。约在新石器时代初期,人们在开采和加工石料中发现了天然铜。这种纯铜质地较软,不宜制作工具,但红紫光亮,较易成型,运用加工石头的方法可打制成诱人的小物件。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夏代,铜石并用,但铜制品的作用并不大。

  最初可能是篝火燃烧从孔雀石[CuCO3·Cu(OH)2]还原出铜。因其中常杂有锡、铅等元素,炼出的自然是锡(铅)青铜。新石器时代中期烧陶温度大约已高过900℃,不仅使熔铸天然铜器成为可能,而且能从还原温度只需800℃的孔雀石炼出铜。在陕西甘肃曾发现至今约6000年前含20%~26%锌及少量铅、锡的铜合金片状和管状物。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另一个突出特征是制作工艺的精巧绝伦,显示出古代匠师们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用陶质的复合范浇铸制作青铜器的和范法,在中国古代得到充分的发展。陶范的选料塑模翻范,花纹刻制均极为考究,浑铸、分铸、铸接、叠铸技术非常成熟。随后发展出来毋需分铸的失蜡法工艺技术,无疑是青铜铸造工艺的一大进步。

  最初炼铜可能是在地上挖个坑,放入木柴、矿石,还原出的铜沉积在坑底。后来发展为地上筑炉,但是破炉取铜,一炉只炼一次。在临汝龙山文化遗址(公元前2000年)出的土泥质炉,壁厚2 cm,内附红铜液。在郑州龙山文化遗址发现熔化青铜的残炉表明,是把金属或矿石跟木炭燃料放到一起并在炉内插入风管熔炼,为内加热。

  春秋战国时期铸造青铜器的技术进一步发展,由于经验的`积累,铸造各种青

  铜器时铜与锡的配合已有一个比例。《周礼·考工记》说: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其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这里的所谓金就是铜,铜锡合金即青铜。所谓“金之六齐”,就是区分青铜品种的六种配方之分量,以制造各种用器。所谓“钟、鼎之齐”铜、锡比例为六比一,即铜占85.71%,锡占14.29%。“斧斤之齐”的铜、锡比例为五比一,即铜占83.33%,锡占16.67%。“戈戟之齐”的铜、锡比例为四比一,即铜占80%,锡占20%。“大刃之齐”所需铜、锡比例为三比一,即铜占75%,锡占25%。“削杀矢之齐”铜、锡比例为五比二,即铜占71.43%,锡占28.57%。“鉴燧之齐”铜、锡比例为一比一,即各占50%。杨宽先生认为:《考工记》规定各类青铜器的“铜锡合金的比例是很合乎合金的原理的”①。青铜中锡的成分占17%到20%最为坚韧。《考工记》说“斧斤之齐”锡占16.67%,“戈戟之齐”锡占20%,是因为斧、斤、戈、戟都需坚韧。青铜中锡的成分占30-40%,硬度最高。《考工记》中规定“大刃之齐”锡占25%,“削杀矢之齐”锡占28.75%,是因这类武器所需硬度高。青铜中锡占的分量增多,光泽就会从青铜色转为赤黄色、橙黄色、淡黄色。锡占到30-40%,青铜就会变为灰白色。《考工记》规定“钟鼎之齐”锡占14.29%,为了使它能呈现橙黄色较美观,同时也为了能敲出美妙的声音。《考工记》规定“鉴燧之齐”锡占50%,是因为铜镜需要白色光泽。

  4,青铜的影响

  青铜在我们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很早就出现了,它的出现也令人们的生产力与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商周青铜器中数以万计的铜器留有铭文,这些文字,现在一般叫金文。对于历史学者而言起着证史、补史的作用。中国青铜器的铭文,文字以铸成者为多。凹入的字样,称为阴文,少数文字凸起,称阳文。

  商代和西周,可以说铭文都是铸成的,只有极个别用锋利的工具刻字的例子。西周晚期,开始出现完全是刻成的铭文。战国中期,大多数铭文已经是刻制的,连河北省平山中山王汉墓的三件极为典重的礼器,都是契刻而成,其刀法异常圆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古人认为青铜器极其牢固,铭文可以传流不朽,因此要长期流传的事项必须铸在青铜物之上。因此,铭文已成为今天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材料。

  对于青铜文化,综观整个历史,在中华大地上,似乎没有一种文化形态能够在这样长的时间跨度和历史时期对后世形成这样深远的影响。如今青铜器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就彰显出来了,其辉煌和夺目是后世无法想象和复制的。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6-2024 毕业论文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4005682号

联系邮箱:Lw54@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