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运站房设计的艺术内涵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客运站房设计的艺术内涵,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引言
随着新世纪我国铁路的跨越式发展,铁路客运站房也在各方面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优化的功能配置、流线组织、技术要求与人本主义观念的提升,使铁路旅客车站由过去仅为铁路运输服务的单一模式华丽转身为汇集城市公共交通、地下轨道交通等多种交通方式,甚至涵盖餐饮、住宿、休闲、购物等各类生活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枢纽。新的时代需求,给设计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利用各种技术方案解决大空间、多空间建筑形态与功能需求的同时,如何能更好的诠释建筑的艺术性,避免因科技手段的高度发挥而造成的趋同性与疏离感,使站房作品能以它独特的艺术内涵打动人心,从而真正成为具有代表性和生命力的城市地标,是对设计更为严峻的考验。
1、艺术内涵在站房设计中的体现
所谓建筑的艺术内涵,是指建筑本身不仅具有富于美感的空间形式,而且能够通过这种形式表达出一定的思想内容,使人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铁路客运站房设计的艺术内涵,主要体现在空间形态、时代风貌、地域文化三个重要方面。
1.1空间形态
建筑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首要元素,在于它是切实的物质载体,具有实用的功能性。因此,好的空间形态首先是尊重功能需求的产物,根据功能的限定来确立空间的尺度、形状以及采光、通风、空调等各种物理性能。此外,还应注重在功能原理的基础上对于设计手法的灵活变通,以创造出丰富生动的空间美感,避免单调和乏味。塑造空间形式美的设计手法包括均衡稳定的空间体量、主从分明的层次关系、通过重复与再现形成的韵律感、通过过渡与渗透达到的连续性、通过对比与微差产生的趣味性等。以上分析为站房的空间设计提供了按图索骥的条件。例如,根据人流聚集量的不同,合理的确定候车空间、进出站空间、服务辅助空间的规模;根据等候、观望、问询等停留需求和行走通过的动态需求设计出与之相匹配的空间形状与边界轮廓;针对不同功能空间的使用性质,确立相应的照度条件、通风量、温湿度,以保证环境的实用性与舒适性。
在明确了各种空间的实体状态之后,要注意运用美学的设计手法对其进行优化和重塑。比如:候车大厅是站房建筑中最重要、体量最大的空间,设计时既要保证它的醒目与核心地位,又要注意和其他功能空间的对话关系,此外,大空间容易产生空旷和疏离感,因此需要通过吊顶、地面等水平界面和墙体、踏步、栏杆、柱子等垂直界面的突起、凹陷、架空、覆盖、材质和方向变化对其进行适当分解,以使空间充实、亲切;旅客从站前广场依次进入广厅、候车大厅、进站通道、站台,直至最后进入车厢,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空间也发生着频繁的转换,设计时应当注重建立起各层级空间之间良好的过渡与联系;在外立面的处理上,摒弃繁冗琐碎的堆砌,取而代之以结构构件或体块单元有规律的连续出现,能够很好的反映交通建筑既简洁有力又磅礴大气的性格,以次为基础,在高大整体的背景上加以近人尺度的装饰或分割,利用对比的手法使建筑产生丰富的层次关系,等等。
1.2时代风貌
建筑同所有艺术一样,是随着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生产力、思想意识等物质和精神条件的变迁而发展沿革。只有与时俱进的建筑作品,才能被人们所喜爱和接受。艺术源自于生活,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变,是建筑创作最直接有效的参考。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提高,人们的时间观念越来越强,传统客运站房动辄几个小时的无谓等候,已成为人们放弃铁路运输这种既安全又经济的交通方式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精炼简洁的功能布局和流线组织,开敞通透、清新明快的空间效果,舒适、轻松、人性化的候车环境,“零换乘”理念的交通接驳方式,应成为现代站房的首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