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舞蹈论文
2 页 客服微信号: bylw8com 客服QQ:3346581880

浅谈中国传统舞蹈与西方舞蹈发力方式的差异

  摘 要:拉丁舞、芭蕾舞、民族民间舞、中国古典舞是目前国内比较受欢迎的几大舞蹈种类。它们之所以不是同一个舞种,是因为在他们的相似之中有着本质差别――发力方式不同。因为容易忽视差别,很多学生在学习时充满迷惑,故只有区分每个舞种的发力方式的差异才能更好、更准确地学习舞蹈。

浅谈中国传统舞蹈与西方舞蹈发力方式的差异

  关键词:西方舞蹈;传统舞蹈;发力方式

  现今社会,舞蹈的学习处于半普及期,不成熟的舞蹈教育群体急速增长,教师不能准确地教授不同舞蹈种类的动作特征,是致使依葫芦画瓢现象滋生的主要原因,这种现象归根结底为施教者没有在教授不同舞蹈种类的时候准确地指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尤其是舞蹈发力方式的差异。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与国际标准舞(以胶州秧歌中“三道弯”与恰恰摆胯为例说明)

  看过胶州秧歌的人都知道,胶州秧歌中特有的“三道弯”体态,是胶州秧歌特有的风格,也是让人赞不绝口的关键所在。胶州秧歌要求体态凸显碾、拧、抻、韧、扭这几个动作,做动作时讲究“快发力,慢延伸”,形态上追求“三道弯”。它的发力特点是以脚下的拧、碾为动力,自下而上的力延伸到腰部,在腰部形成一个“相”的中心点,以腰部为中心在肩部和髋关节处形成一种对抗力,右肩往前拧,左部髋关节处也相应地往前,肩前胯后,肩左胯右,肩和胯形成向心的扭。

  胶州秧歌的“扭”也很有特点。借脚下的“拧”“碾”劲儿带动整个身体的扭,以脚外延的滚动促使整个身体重心的过渡,使脚下的拧劲儿传导膝盖的黏劲,进而带动腰的拧劲跟手臂的抻,最终整体动态给人一种张力。在扭的过程中形成特有的“三道弯”体态,拧动与力动是互不可缺,又相互结合的。如果没有拧动,在形态上就不能形成胶州秧歌的曲线特点。

  再来说一下拉丁舞的一个标志动作――胯部动作。表面上看胯部前后左右摆动,很像是在用力地扭胯,但如果学者这样去练习的话就大错特错了。在拉丁舞中,身体的每一个动作,都是脚对地面用力,产生与地面的对抗、继而挤压身体而完成动作。这样形成的动作体态,从下肢动作看很稳重深沉;从中段胯部动作上看是充满了力量与韧性。

  可以看,胶州秧歌与拉丁舞虽然外部形态上都有类似“扭”的动作,却有本质的差别:胶州秧歌是自下而上传导到腰部进而控制全身;拉丁舞却是利用身体与地面的挤压力完成舞蹈动作的。

  现在很多舞蹈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串法儿现象中,拉丁法儿与民族法儿在“扭”上出现的最多也最难更正,为了能够正确地区分这些形似而神不似的舞蹈种类,只有准确地把握好拉丁舞与民族舞的动力根源,才能避免“串法儿”现象。

  二、藏族舞蹈(以“堆谐”产生背景为例)与西方踢踏舞(《大河之舞》为例)

  “堆谐”是藏族民间自娱性舞蹈中“谐”的一个分支。“堆谐”产生的地区在雅鲁藏布江流域,地势高耸的日喀则以西至阿里,因为气候寒冷,人们常以踢踏这种简单直接的方式进行取暖,通过漫长的摸索演变,最终形成了藏舞踢踏。舞者通常需要存住一口气,膝盖处重力下沉,踏地有力稳定,重拍在脚踏下去的同时凸显,用胯部的松弛和膝盖处的控制,来形成外部看来是在负重拖沓的形态,这也是藏族人民以游牧为主的生活方式所致。

  现代舞中的踢踏舞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踢踏演员在整个身体上的姿态并不复杂,观众的看点都集中在演员脚尖、脚跟交互拍击节奏打出的技巧。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就要求舞者必须要有辅助道具――踢踏舞鞋。踢踏舞鞋的特殊鞋底能帮助演员最大程度地表现脚尖、脚掌、脚跟不同部位在地板上接触所发出的声音。这种舞蹈表现形式给人带来活泼自然积极向上的力量。如在《大河之舞》中,舞蹈演员在表演时,上身动作基本没有,或双手自然下垂,或相互握掌放在髋部,只有下半身的双脚在立的姿态上保持双脚的交替互换。只有将重心上提才能留给双脚双膝充足的空间进行舞蹈。整个舞蹈中以复杂多样又整体划一的脚尖踏地技巧成为一大看点,舞者的技巧性已经超越了更多的情感变化的表达。

 1 2 下一页 尾页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6-2024 毕业论文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4005682号

联系邮箱:Lw54@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