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本科毕业论文
2 页 客服微信号: bylw8com 客服QQ:3346581880

水利工程实例探究滑模技术应用研究

  水利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经常会用到滑模技术,该种技术手段在现代水利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水利工程实例探究滑模技术应用研究

  摘要:水利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经常会用到滑模技术,该种技术手段在现代水利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文章将对滑模技术施工和操作的难点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应用该种技术谈一下自己的观点和认识,仅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建设;滑模技术;应用;研究

  引言

  在滑模施工过程中,模板是以液压千斤顶作为滑模动力设备的动力来源,基本原理是在多组千斤顶的作用下,在初成型模板、混凝土表面带动模板,于模板上口分层向套槽内适量浇筑混凝土;模板最下层浇筑的混凝土达到预设标准以后,借助提升机具,模板套槽沿已浇筑混凝土模板外表面滑动,通过该种连续作业模式,达到预设设计高度来完成整个施工。滑模施工技术主要是为了提升水利工程项目的防渗和防水性能,这主要是由于水利工程中基础和坝体等部位都会受到流水的侵蚀,很容易出现渗漏和裂缝等现象,因此,使用滑模施工技术一定要控制混凝土施工质量,进而发挥其作用。从实践来看,该种技术手段在现代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得以广泛的应用,对其中的难点问题分析,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1滑模技术实施难点及应对措施

  1.1滑升平台变形

  模板滑升时,由于筒仓径孔太大,加之平台自重、混凝土阻力以及施工活载和各种荷载影响,因此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变形。如果平台发生了变形,则会影响滑模质量。比如,平台滑升的高差过大,导致结构垂直度也比较差;扭转偏差过大,导致继续滑升。在滑升操作过程中,由于滑升平台筒仓尺寸太大,加之平台自重过大、摩擦力影响等,因此造成受力不均、发生变形现象。实践中可以看到,如果平台变形,则后续会产生较多的问题。如果出现变形问题,则会因平台滑升高差超标而导致滑升终止。针对以上问题,在平台组装过程中,应当采取以下应对措施:①严格控制提升架、千斤顶用量,而且布置一定要均匀,以免因受力不均而出现不利影响。在使用过程中,应当确保千斤顶间距,一般以1.20m为宜。壁柱等水利工程特殊部位,建议布设提升千斤顶。提升架施工安装过程中,应当确保垂直度,而且还要确保横梁的水平度。需要强调的是液压油管直径、长度应当保持一致,而且油路必须畅通,以确保加压操作过程中压力传送同步到位。②对于垂直支撑结构,需适当增设剪刀撑。就垂直支撑而言,建议采用普通滑升平台隔跨加密法。在此过程中,每隔大约3~4m设置一道剪刀撑。③对柔性平台拉筋直径进行适当调整,并且加密拉筋的数量。实际施工过程中,应当根据筒仓直径尺寸,优选拉杆钢筋,一般直径在14~16mm之间,而且间距宜设为1~1.20m。

  1.2加强混凝土浇筑质量及钢筋绑扎操作管理

  滑模施工过程中,对混凝土浇筑以及钢筋绑扎具有较高的要求,需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完成施工操作任务,以免滑模难以连续施工。实践中,若筒仓结构直径变大,则混凝土浇筑、钢筋绑扎量就会增多,实践中应当重视之。

  2工程实例

  2.1工况概述

  某水利工程项目为抽水蓄能式水电站,在已经浇筑完毕的溢流堰中墩,均采用的是滑模施工技术。对于该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滑模包括三部分,即墩头、中间以及墩尾。其中,墩头的长度为11.85m,重量达15t;中间长度为9.10m,重量在12t左右;墩尾的长度为12.40m,重量约为14.50t。同时,还要动力装置串离心式液压千斤顶(40个),其中最大起重力可达90kN,整个机组的总起重力可打达3000kN。

  2.2滑模

  文章所研究的滑模结构,采用的是钢制框架形式,主要构成部分是检修门槽、工作门槽,而且还利用高强度螺栓连接墩头、中间以及墩尾;此外,滑模是由工字钢、槽钢以及角钢等焊接而成。滑模工程施工之前,应当根据工程施工图纸、设计要求等,将工字钢、槽钢焊接起来,使之构成一种闸墩结构。一般而言,其尺寸至少要5cm,而且高度应当超过主体结构大约2cm;在其中安装钢模板大约1m高,从而使螺栓、钢片能够扣合在一起,并且用螺栓将钢模板组合在一起,闸墩于顶部墩头位置利用组合钢模板构成,而且用混凝土对其进行浇筑。具体施工过程中,将滑模上升至大约2~3m的.高度时,在其底部挂上角钢、钢板,然后用电焊将其焊成2m高吊笼。在该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采用液压千斤顶作为动力设备,并且在滑模顶部位置钢结构梁上安装千斤顶,并在其中心安上空心钢管滑模设备,沿千斤顶空心钢管进行提升。通常情况下,滑模上会设计楼梯,便于滑模施工人员及时对滑模的施工安装情况进行检查。

 1 2 下一页 尾页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6-2024 毕业论文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4005682号

联系邮箱:Lw54@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