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人们认识上的不完善为科学技术异化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科学的应用作为人类实际利用和改造自然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认识的下进行的。长期以来,人们用以指导科学应用的认识却是极为片面和短视的,它往往过分看重了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不断从自然界索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的一面,片面地以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主宰,却忽略了人类社会对于自然界的依赖以及这种索取活动受自然规律限制的一面;它往往只瞩目于科学应用能够带来的各种眼前的直接功利价值,而对科学技术应用的长远后果缺乏自觉意识;只看到本地区、本、本国家的局部利益,看不到全人类存在着共同的利益。正是这种“人类中心主义”,使得科学技术应用过程中的异化不断由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
3.社会制度方面的缺陷加剧了科学技术应用过程中的异化
虽然科学技术本身没有阶级性,但如何应用科学技术的成果,使其服务于什么样的目的,总是与一定的阶级和社会集团的利益相联系的。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缺乏健全的监督和控制,滥用科技成果的行为往往不能受到应有的谴责和制裁。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科学应用过程中的科学异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最终一定能够克服各种科学技术异化现象,使被科学技术异化严重分裂了的科学技术价值体统一起来,使科学技术真正成为真、善、美的完整统一体。
四、技术异化的内涵及外在表现
1.技术异化的内涵
异化理论是在文艺复兴以来的近代西方哲学里逐渐形成起来的。异化的一般含义是指主体转化为否定自身的客体。黑格尔用“异化”明主体与客体的分裂、对立,提出“人的异化”理论。费尔巴哈第一次把人的本质和异化联系起来,他认为宗教、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而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仅仅是宗教的异化,更根本的在于劳动异化。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异化作为社会现象是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马尔库塞的“技术异化”思想深受马克思异化思想的影响,同时也受到黑格尔、海德格尔、卢卡奇等人思想的影响。马尔库塞认为,在西方发达工业社会,技术已经从人的解放力量转变成对人的控制力量。马尔库塞认为:“我们的社会的特点在于,它在绝对优势的效率和不断增长的生活标准这双重基础上,依靠技术,而不是依靠恐怖来征服离心的社会力量。”在技术理性的同化与整合之下,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走向全面异化。这就是马尔库塞所谓的技术异化。
2.技术异化的外在表现
技术异化的外在表现概括地说就是在技术的整合下,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意识形态的一体化,在这种情形下,人变成单向度的人,社会变成单向度的社会。单向度的人是指人作为一种自由的存在者成为失去超越维度和批判维度的人。单向度的社会指的是不同社会阶级与阶层在生产与生活方式上的同化或一体化;政治、经济、文化只有与现有制度相一致、一体化的一个方面、一个向度。马尔库塞认为,在发达的工业社会,技术的进步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但是,由于它的制度和社会结构不能利用这些条件让人达到真正的自由,相反,社会愈富裕对人的制约就愈大。人在经济领域失去了自由,政治领域失去了选择,在思想文化领域失去了否定性与批判性,从而不得不依附于整个社会的统治。
五、现代社会中技术异化的原因
1.人与自身目的的异化
对未知世界的渴望让人们不断的丰富和拓展着科学知识,技术被视为推动社会发展最有效、最快捷的工具。一项技术的出现是为了满足一定的功能,科学技术带着明确的目的性被人类运用到生产生活实践之中。人类发明新技术、运用高科技无非是为了更好的发展自身,希望通过机械化生产来提高社会生产力,通过信息化交往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通过宣传媒介方便人们获取信息等等。人类发展技术的目的是帮助自己摆脱对未知的恐惧,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为自己创造一个舒适和优越的生存环境,获得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满足。然而,在某一些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类科技实践活动及其产物却完全背离人创造它的善的初衷,反过来成为支配和控制人的异已力量,对人们的生活造成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