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结论
在融媒体的背景下,媒体行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广播电视媒体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因此广播电视媒体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提升节目的价值,实现节目制作中质的飞跃,做到节目质的飞跃,必须从播音主持人着手,加强对播音主持人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增加播音主持人对各种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播音主持人的文化底蕴,使播音主持人拥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同时,也要在工作的过程中深入基层不断积累社会经验和实践经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我修养,在媒体融合的潮流中提升自己,迎接新媒体时代带来的挑战,抓住新媒体的机遇。
参考文献
[1]宋付力.媒体融合背景下播音主持职业素养的提升策略[J].中国传媒科技,2018(1):112-113.
[2]李超.电视专题节目主持人专业素质对播音主持创作的影响[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7.
[3]李海璐.论媒体融合背景下播音主持职业素养的提升策略[J].采写编,2017(3):123-124.
[4]央吉巴毛.试论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播音主持人职业素养的新要求[J].新闻研究导刊,2017,8(10):129.
[5]凌御佼.大众传媒视野下播音主持职业素养提升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6(12):159,165.
[6]王方.探索新时期播音主持的职业素质[J].西部广播电视,2013(20):92-93.
[7]喻洁.利用播音主持课教学提高空乘专业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J].考试周刊,2011(86):199-200.
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总体目标的体现,可以有效地指导数学教学实践。《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提出了数学学科的六种核心素养,即数学抽象、直观想象、数学建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其中,数学建模是六大数学核心素养之一。提升数学核心素养,要求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建模意识。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设置数学建模活动,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一、数学建模的含义
数学建模是将实际问题中的因素进行简化,抽象变成数学中的参数和变量,运用数学理论进行求解和验证,并确定最终是否能够用于解决问题的多次循环。数学建模能力包括转化能力、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创造力和沟通与合作能力。
二、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与强化
1.精心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进行建模
在新授课前,教师设计前置性学习导学案,为学生扫除知识性和方向性的障碍。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的关键,对模型的构建先有一个初步的自主学习过程。通过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提高模型教学的针对性。在前置性学习导学案设计的问题的启发与引导下,学生会逐步学习、研究和应用数学模型,形成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强化建模意识和参与实践的意识。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构建关于测量类模型时,设计的导学案应提醒学生对测量物体进行抽象化理解,并掌握基本常识。教师应鼓励学生采用多种不同的测量方式,分析并优化所得数据。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探索并归纳不同条件下的模型建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建模维能力。
2.在教学环节中融入数学模型教学
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可以融入数学模型教学。例如,教师在新课教学时,应注意渗透数学建模思想,让学生将新授课中的数学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将实际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将案例内化为数学应用模型,以此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不同教学环节,教师通过联系现实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将教材上的内容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从而强化学生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通过描述数学问题产生的背景,以问题背景为导向,开展新授课的学习。教师在复习课教学环节,注重提炼和总结解题模型,培养学生的转换能力,让学生多方位认识和运用数学模型。相对而言,高中阶段的数学问题更加注重知识的综合考查,对思维的灵活性要求较高。高中阶段考查的数学知识、解题方法以及数学思想基本不变,设置的题目形式相对稳定。因此,教师应适当引导,合理启发,对答题思路进行分析,逐步系统地构建重点题型的解题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