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角色的定位
应试教育使得少数“尖子生”得到学校、教师的重视,而大多数中等及以下的学生往往产生失落感,失去学习动机。审美素质教育则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
2.教学内容手段的多元化
审美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全体学生全面的素质,包括知识的掌握,人格、情感、意志的形成,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在美术教学中,除注重对美术传统知识的传授外,更应强调对形式美感、审美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及对学生人格、情操、意志的培育。
3.审美教育成为创新教育的先驱
艺术本身就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审美活动相对其他学科,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在实践中培养认识能力、感受能力、判断能力、表现能力。审美过程就成为创造活动,因而比其他学科培养创新能力来得更直接,从而成为创新教育的先驱。
三、初中美术教学中审美素质教育的培养
眼睛摄取信息的最大特点是以形象思维过程相伴,对输入形象的“知”与“美”从直觉上做出判断,本能地从心理和情感上作出反应,通过大脑思维反射,留下记忆。这一视觉审美过程是瞬间的,是健全人的本能行为。正如歌德所说,美具有“无须深思熟虑,直接引入愉快”的特点。“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是世人皆知的法国雕塑大师罗丹的名言。初中美术教学中审美素质的培养,审美学习与训练的目标是训练学生会用判断的眼光认识、感受对象,并把这种感受有力地表达出来。所以引导学生如何观察是非常重要的。怎么观察,如何表达,有方法问题,但方法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此活动主要在于指导学生的视觉艺术实践活动,作为艺术实践的课堂教学,其中应渗透着传授艺术知识、培养形式美感、培育审美意识与审美理想,同时进行个性化的艺术创造。
1.教学中,执教者要更新观念,加强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首先,执教者要树立多元化的美术观,其中包括课题、课型的多元化,教学材料的多样化,教学方法、手段的综合化。美术教学法中,内容的多元化已被人们公认。但仍有一些美术教师单纯地认为美术就是欣赏、绘画、色彩三大类;至于材料,就是单纯的水彩、水粉、铅笔,学生不能获得各种材料的应用体验与感受,往往由于内容、材料的单调与乏味而失去对美术的兴趣。其次,在场地教学方面应有综合化的概念,不仅要有课室内的学习,更应有课室外的自然美景熏陶。其实,大多数学生都喜欢到郊外、野外写生观察,而且对大自然往往流连忘返,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关系,他们的感觉特别直观,几乎是一种直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第一感觉,这种感觉是一种潜意识,是不具体的。在此理论基础上,教师应培养和爱护学生的敏感性。
2.精心设计教学环境,包括教室内外,加强视觉冲击力,激发审美兴趣
美术教学中审美素质教育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尊重学生的创造过程固然重要,但美术活动是一种视觉艺术活动,它通过视觉引发大脑的感觉、知觉,进而影响思维记忆。笔者每次与石滩一中学生外出写生、参观画展,都有这样的经验:一到现场,学生第一反应就是:“哗!”情境创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自觉地进入学习创造的角色。
3.欣赏创造相结合,因材施教,培养形式美感,培育审美意识,激发审美理想
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剖析、欣赏与创作美术作品。学生越是参与讨论和创造过程,其作品的审美特征和创造特征越发明显。在讨论中,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塑造和促进相结合,既可以通过分析让学生分享教师自己的感受与激情,也可以通过问答,诱发学生对美的思考和反应。
如,你从画上看到了什么;画中的线条、色彩、形态、构图、空间怎样;你认为画中最主要的部分在哪里,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画家在画此画时想到了什么;等等。这样通过欣赏和有创造性的问答,不仅有效地调动了课堂的动态教学,又为学生作业留出了想象和创造的余地,发挥了学生的个性。同时,由于天赋的不同,所受的教育和教养不同,每个人的思维特征不同,所以对物象的审美判断、创造也就有所不同。教师应该抓住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大胆思索、勇于表现,培养其个性化的审美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