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吴琛玮.论实验剧场在儿童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D].北京:中国美术学院,2016.
【内容摘要】
针对传统的少儿美术教育多偏重技能培训,缺乏对少儿审美素质的培养、对优秀艺术作品的阐述、对学生个性化特点的激发等问题,作者通过研究、设计、开发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课程,探索儿童美术教育的新模式,以期推动少儿积极参与艺术活动,促进少儿美术教育的新发展。
【关键词】
馆院协作;少儿美术教育;艺术科普;创新模式
将文博、文化机构资源与院校学术研究资源整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这方面的实践与理论总结在国外相关机构已有很多成功案例。例如,国际知名的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德国柏林博物馆等都长期设有针对儿童美术教育的社区项目,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在新时期文化艺术发展的大背景下,积极开展馆院协作,推进少儿美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必将有助于推动基础美术、少儿美术教育模式转变。
一、少儿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传统的少儿美术教育多偏重技能培训,缺乏对更为重要的少儿审美素质的培养,缺乏对优秀的艺术作品的分析,缺乏对学生个性化特点的激发。针对这一现状,笔者在原有教育模式转型基础上,积极探索与寻求社会各文博、文化机构的支持,充分借助辽宁省主要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机构的馆藏与学术资源,开展横向合作,将少儿美术教育与各个文化场馆的社会教育项目对接,充分利用各自优势进行互补性实践。首先,通过资源检索,找到各馆资源中能够为儿童美术教育服务的具体内容。针对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的馆藏资源整合,确立一整套资源系统,将各馆的特色资源、展示方案、展出时间的数据进行整合,再结合不同年龄儿童能接受的知识内容进行分类设计。前期阶段,可以根据馆内的时间周期进行设计,一旦数据资料整理完成,课程体系搭建成功,就可以参与到各馆的展出内容设置中,为各公益场馆的儿童服务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和课程支持。其次,进行课程设计,加强馆院协作,进行互动教学的实施。根据现有资源,笔者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的常设展厅及临时展厅的年计划都进行了数据整合,并在2016年、2017年、2018年做了6次不同场馆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总结的项目实践。
二、实践课程分析
笔者以2018年的辽宁省博物馆的实践课程为例,进行实践资料的汇总。
(一)前期调研,确立选题
随着央视《国家宝藏》节目的热播,辽宁省博物馆的三件国宝和国宝守护人被大家所熟知,国宝《万岁通天帖》的展览成为百姓参观的热点,此展览除了展出《万岁通天帖》,同时还展出了宋、元、明、清时期的众多书法作品。通过对展品内容、展览空间、观展人流密度的综合研究,在课前需完成与博物馆相关部门对接、课程时间地点确认、展品拍照、课程相关艺术故事的编写和录制、课程手册的设计和制作、课程相关艺术材料的准备、课程教师及工作人员的培训。经过一周的课前准备,我们确定了课程的整体活动流程、课程知识点、课程内容、课程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案。课程名称:博物馆系列课程之国家宝藏——《万岁通天帖》课程知识点:王羲之、《万岁通天帖》、王献之、书法字形(前三点通过故事的形式讲授,字形通过游戏及实践讲授、实践练习掌握)课程内容:第一步,建立家长群,在群内公布课程时间表、注意事项,将提前录制的课程故事发布,让儿童提前听一下故事,对王羲之及书法艺术有第一印象。第二步,在指定时间地点集合家长和儿童,由教师讲解课程的整体要求和引入课程内容。分发课程手册,需要家长陪同儿童一同参与寻找游戏。第三步,大家按预定时间集合,由教师带领儿童在博物馆中将展品逐个寻找到并进行讲解。教师用儿童能理解的话语将和书法作品有关的知识讲给他们听,同时与他们互动,加强儿童对自己寻找过的书法作品的印象,知识点将再次加深印象。第四步,集中到上课的场地,教师为儿童讲艺术故事,故事以王羲之一家人为主线,引导儿童对书法及书法家更感兴趣。第五步,博物馆的国宝守护人——董老师给儿童和家长讲解与《万岁通天帖》有关的小知识。儿童见到了在电视上讲解国宝知识的董老师非常惊奇,对知识点的兴趣和认知更加深刻。第六步,根据《万岁通天帖》的内容,设计了适合3至10岁不同年龄阶段儿童6种难度的课程手册,儿童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始动手进行描字练习。结合《万岁通天帖》是唐代双钩描绘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同时课程手册有相关的知识内容,适合家长带着儿童课后学习。第七步,教儿童认识毛笔和掌握握笔方法,然后在字帖上感受毛笔写出的笔触,加强他们对毛笔的认知。第八步,引导儿童对课程进行总结,并带着大家整理材料。课程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