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全球化 文化认同 认同危机 解决措施
当今世界正处于全球化时代,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但同时,这种交流和融合也产生了文化认同问题。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当代中国文化的认同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了解清楚当今中华文化认同危机表象及其原因,对解决我国当前的文化认同危机和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全球化与文化认同
全球化是一个多元的概念,含义广泛复杂,对于全球化的界定也存在诸多争议,因此,寻求统一的全球化定义是不可能的。汤姆林森认为:“全球化(Globalization)处于现代文化的中心地位;文化实践(Cultural practice)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文化全球化以同质化的方式消解着文化的差异性,文化全球化影响并改变着世界文化的发展格局。
在国际关系中,“认同”意指建立在文化共同体的成员区别于他者的共有的身份与形象以及他们自身对共同体的归属感。文化认同是文化冲突的产物,文化之间的冲突越多,文化认同就越困难。冷战结束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使得各种异质文化的接触变得空前剧烈与频繁,文化认同问题更加凸显。
二、全球化进程下中华文化的认同危机的表现及原因
(一)中华文化认同危机的表现
1、传统文化的生存问题
李建中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主流或正宗,以伦理为主要类型,同时具有一统与多元、群体与个体、事功与审美等诸多层面的相悖相生、相见相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其本身的某些价值精神来说,有其合理性。而这种文化模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经济、封建专制经验主义之间的碰撞形成了尖锐的冲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是两种完全异质的文化,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文化模式建立的过程。
2、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弱化
多元文化的出现及各种新的社会思潮的兴起为中国民众提供各种不同信仰选择,这给主流文化价值观造成极大冲突,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情绪。这种对马克思主义怀疑,是我们在多元文化的冲突中所面临的转型时期的严重信仰危机,这也造成了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弱化。
3、精神文化认同日益肤浅
在多元文化的冲突中,有些人经受不住西方生活方式的诱惑,在强烈的文化撞击中失去了自我,丧失了我国主流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在人文精神和理想信念缺失之后,他们只关心个人的利益和个人的自由,无视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的协调,有的沉溺于消费和娱乐,形成病态的“消费主义”和“颓废主义”,并自诩是“躲避崇高”,精神文化认同日益肤浅。
(二)中华文化认同危機产生的原因
1、我国文化自身的局限性对文化认同的影响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在当时特定的时期产生的,有些部分已不适应现代化的发展。我国现代化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照着西方社会的脚步走的,不能将其灵活的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僵化以及教条式的理解,以致于难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要取得我国民众的普遍认同还要继续努力的。
2、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主义对价值观念的冲击
随着科技和信息的发展,世界交流越来越便捷、越来越频繁。自上个世纪 90 年代以来,利己主义、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等多元文化价值观念对中国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对民众的价值观念造成冲击。这种冲击主要表现在对物欲的追求,对人际关系交往的冷漠。文化全球化能够发扬传统的优秀文化,加强文化全球化的积极影响的同时也有其消极影响。
3、文化帝国主义对中国文化的渗透
西方的文化霸权扩张以及文化渗透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中国与世界各方面的交流日趋广泛,中国也同样面临着来自西方的文化帝国主义威胁与压迫。文化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了多方面的文化入侵,这种国际文化环境中的不平等交流,引发的各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强烈冲突和碰撞,冲击着中国民族文化认同和价值取向,严重地动摇着我国的共同的思想道德文化基础和价值观。
4、网络媒介对我国人民文化价值观念的冲击
随着经济全球以及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有了更加便捷的条件的同时也更加容易导致了西方文化和价值的快速入侵。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还处在初期阶段,文化软实力还很不发达,中国要对抗西方文化的渗透、技术霸权与防范信息以及抵御有害信息等方面显得很无力,互联网上有害信息的传播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及文化软实力提出很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