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文化毕业论文
3 页 客服微信号: bylw8com 客服QQ:3346581880

  对食品加工的随意性,首先导致了中国菜谱篇幅的一再扩大:原料的多样,刀工的多样,调料的多样,烹调的多样,再加以交叉组合,一种原料便可做成数种以至十数种、数十种菜肴。譬如最常用的原料鸡,到了粤菜大厨师手中,做出数十道以至上百道菜式都不在话下。其他原料也是如此。因而在盛产某种原料的地方,常常能以这一种原料做出成桌的酒席,如北京的“全鸭席”,延边的“全狗席”,广东的“全鱼席”、“全蚝席”,长沙李和胜的“全牛席”,北京一些清真饭馆的“全羊席”以及北京砂锅居的“全猪席”,比比皆体现了中国烹调的随意性派生出琳琅满目的菜式。

  分别与和合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一书的序言中说:“文化异,斯学术亦异。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此一文化特征,亦体现于中西饮食文化之中。西菜中除少数汤菜,如俄式红菜汤(罗宋汤),是以多种荤素原料集一锅而熬之外,正菜中鱼就是鱼,鸡就是鸡,蜗牛就是蜗牛,牡蛎就是牡蛎。所谓“土豆烧牛肉”,不过是烧好的牛肉佐以煮熟的土豆,绝非集土豆牛肉于一锅而烧之。即使是调味的作料,如番茄酱、芥末糊、柠檬汁、辣酱油,也都是现吃现加。以上种种都体现了“西方重分别”。

  中国人一向以“和”与“合”为最美妙的境界,上讲究“和乐”、“唱和”,医学上主张“身和”、“气和”。我们更希望国家实现“政通人和”。而我们称夫妇成婚为“合卺”,称美好的婚姻为“天作之合”;当我们表示崇敬之心时,更以双手“合十”为礼,而当一切美好的事物凑集在一起时,我们将其称誉为“珠联璧合”。

  中国烹调的核心是“五味调和”即《文子·上德篇》所称之“水火相憎,鼎鬲其间,五味以和”。《吕氏春秋·本味篇》称赞“五味以和”是“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

  中国的“五味调和论”是由“本味论”、“气味阴阳论”、“时序论”、“适口论”所组成。就是说,要在重视烹调原料之味的基础上进行“五味调和”,要用阴阳五行的基本指导这一调和,调和要合乎时序,又要注意时令,调和的最终结果要味美适口。所以中国菜几乎每个菜都要用两种以上的原料和多种调料来调和烹制。即或是家常菜,一般也是荤素搭配来调和烹制的,如韭黄炒肉丝、肉片炒蒜苗、腐竹焖肉、芹菜炒豆腐干……而此等原料若西厨烹制,则奶汁肉丝外加白水煮韭黄,或炸猪排佐以清水煮蒜苗,中国食客见如此中菜西做,自然是“哭不得笑不得”?而那地道的西菜,更是一块牛排佐以两枚土豆、三片番茄、四叶生菜,彼此虽共处一盘之中,但却“各自为政”,互不干扰。只待食至腹中,方能调和一起。

  中国人把做菜称之为“烹调”,这意味着我们历来将烹与调合为一体。西方原来有烹无调,现在虽说也有了调,但仍属前后分立的两道工序。

  在食仪上,西方奉行分餐制。首先是各点各的菜,想吃什么点什么,这也表现了西方对个性的尊重。及至上菜后,人各一盘各吃各的,各自随意添加调料,一道菜吃完后再吃第二道菜,前后两道菜绝不混吃。中餐则一桌人团团围坐合吃一桌菜,冷拼热炒沙锅火锅摆满桌面,就餐者东吃一嘴西吃一嘴,几道菜同时下肚,这都与西餐的食仪截然不同,都体现了“分别”与“和合”的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

  机械性与趣味性

  由于西方菜肴制作之规范化,烹调成为一种机械性的工作。肯德基老头炸鸡既要按方配料;油的温度,炸鸡的时间,也都要严格依规范行事,因而厨师的工作就成为一种极其单调的机械性工作,他有如自动化装配线上的一名工人,甚至可由一机器人来代行其职。再者,西方人进食的目的首在摄取营养,只要营养够标准,其他尽可宽容,因而今日土豆牛排,明日牛排土豆,厨师在食客一无苛求极其宽容的态度下,每日重复着机械性的工作,当然无趣味可言。

  在,烹调是一种,一如女作家三毛在《沙漠中的饭店》一文中说的:“我一向对做家事十分痛恨,但对煮菜却是十分有兴趣,几只洋葱,几片肉,一炒变出一个菜来,我很欣赏这种艺术。”做菜既是一门艺术,它便与其他艺术一样,体现着严密性与即兴性的统一,所以烹调在中国一直以极强烈的.趣味性,甚至还带有一定的游戏性,吸引着以饮食为人生之至乐的中国人。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6-2024 毕业论文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4005682号

联系邮箱:Lw54@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