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实习报告
44 页 客服微信号: bylw8com 客服QQ:3346581880

2024年电工实习报告2000字 篇25

  一﹑电阻、电位器

  四环电阻的识别方法:

  首先将黑表笔插入COM插孔,红表笔插入V/Ω插孔。然后将功能开关置于V--(直流电压)或V~(交流电压)量程挡,并将测试表并联到待测电源或负载上。显示器将显示被测电压值。当不知被测电压范围时,应将功能开关置于最大量程,根据读数需要逐步调低测量量程档。如果LCD只在最高位显示“1”时,表示过量程,功能开关应置于更高的量程。测量高电压时,要格外注意,以避免触电。 四、用万用表测交直流电流的方法

  首先将黑表笔插入COM孔,红表笔插入“m A”或“10A或20”插孔(当测量200m A以下的电流时,插入“m A” 插孔;当测量200m A以上的电流时,插入“10A”或“20”插孔)。将功能开关置于A--(直流电流)或A~(交流电流)量程档,并将测试表串联接入到待测负载回路里,显示器显示被测电流值,在显示直流电流的同时,将显示红笔笔端的极性。当不知被测电流值的范围时,应将量程开关置于高量程档,根据读数需要逐步调低量程。在大电流测试时,为了安全使用仪表,每次测量时间应小于10秒,测量的间隔时间应大于15分钟。

  五、模拟示波器

  (1)示波管的结构 示波管是用以将被测电信号转变为光信号而显示出来的一个光电转换器件,它主要由电子枪、偏转系统和荧光屏

  三部分组成,如图3-4-2所示。

  1)电子枪电子枪由灯丝F、阴极K、栅极G1、前加速极G2、第一阳极A1和第二阳极A2组成。阴极K 是一个 表面涂有氧化物的金属圆筒,灯丝F 装在圆筒内部,灯丝通电后加热阴极,使其发热并发射电子,经栅极G1顶端的小孔、前加速极G2圆筒内的金属限制膜片、第一阳极A1、第二阳极A2汇聚成可控的电子束冲击荧光屏使之发光。

  深圳市佳顺伟业科技有限公司为美国泰克示波器总代理,公司产品的种类有很多,所销售美国泰克示波器有质量保证,与售后维修。

  G1套在阴极外面,其电位比阴极低,对阴极发射出的电子起控制作用。调节栅极电位可以控制射向荧光屏的电子流密度。

  栅极电位较高时,绝大多数初速度较大的电子通过栅极顶端的小孔奔向荧光屏,只有少量初速度较小的电子返回阴极,

  电子流密度大,荧光屏上显示的波形较亮;反之,电子流密度小,荧光屏上显示的波形较暗。当栅极电位足够低时,电子会全部返回阴极,荧光屏上不显示光点。调节电阻Rp1即“辉度”调节旋钮,就可改变栅极电位,也即改变显示波形的亮度。 第一阳极A1的电位远高于阴极,第二阳极A2的电位高于A1,前加速极G2位于栅极G1与第一阳极A1之间,且与第二阳极A2相连。G1、G2、A1、A2构成电子束控制系统。调节Rp2(“聚焦”调节旋钮)和Rp3(“辅助聚焦”调节旋钮),即第一、第二阳极的电位,可使发射出来的电子形成一条高速且聚集成细束的射线,冲击到荧光屏上会聚成细小的亮点,以保证显示波形的清晰度。

  2)偏转系统偏转系统由水平(X 轴)偏转板和垂直(Y 轴)偏转板组成。两对偏转板相互垂直,每对偏转板相互平行,其上加有偏转电压,形成各自的电场。电子束从电子枪射出之后,依次从两对偏转板之间穿过,受电场力作用,电子束产生偏移。其中,垂直偏转板控制电子束沿垂直(Y)轴方向上下运动,水平偏转板控制电子束沿水平(X)轴方向运动,形成信号轨迹并通过荧光屏显示出来。例如,只在垂直偏转板上加一直流电压,如果上板正,下板负,电子束在荧光屏上的光点就会向上偏移;反之,光点就会向下偏移。可见,光点偏移的方向取决于偏转板上所加电压的极性,而偏移的距离则与偏转板上所加的电压成正比。示波器上的“X 位移”和“Y 位移”旋钮就是用来调节偏转板上所加的电压值,以改变荧光屏上光点(波形)的位置。 3)荧光屏荧光屏内壁涂有荧光物质,形成荧光膜。荧光膜在受到电子冲击后能将电子的动能转化为光能形成光 点。当电子束随信号电压偏转时,光点的移动轨迹就形成了信号波形。 由于电子打在荧光屏上,仅有少部分能量转化为光能,大部分则变成热能。所以,使用示波器时,不能将光点长时间停留在某一处,以免烧坏该处的荧光物质,在荧光屏上留下不能发光的暗点。 (2)波形显示原理 电子束的偏转量与加在偏转板上的电压成正比,。将被测正弦电压加到垂直(Y 轴)偏转板上,通过测量偏转量的大小就可以测出被测电压值。但由于水平(X 轴)偏转板上没有加偏转电压,电子束只会沿Y 轴方向上下垂直移动,光点重合成一条竖线,无法观察到波形的变化过程。为了观察被测电压的变化过程,就要同时在水平(X 轴)偏转板上加一个与时间成线性关系的周期性的锯齿波。电子束在锯齿波电压作用下沿X 轴方向匀速移动即“扫描”。在垂直(Y 轴)和水平(X 轴)两个偏转板的共同作用下,电子束在荧光屏上显示出波形的变化过程。

首页 上一页 33 34 35 36 37 38 下一页 尾页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6-2024 毕业论文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4005682号

联系邮箱:Lw54@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