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验收阶段
1、通过运用奥尔夫音乐节奏教学法,大部分学生的创造能力,节奏感、音乐感受力、表现能力有明显的提高,
2、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
课题的引入丰富了教研内容,开阔了老师的思维,也促进了音乐组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我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明显提高,刚刚参加工作二年多的两位青年教师进步突出,她们的专题研究课在全校进行汇报,课题组的老师们的论文,受到了校教科室领导的好评。这一专题研究也调动了老师们教学的积极性 ,使课堂教学质量均有了明显提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学习效果好。
3、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促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以全面、和谐、自主地发展,形成良好的音乐教育模式。
4、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出奥尔夫节奏教学法与小学音乐教学有效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这是我对本课题的小结,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与上级教研部门领导和各位一线教师努力研究探讨,研究制定出更适合我校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所谓教学有法,也无定法,贵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去创造。贵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本着“百花齐放”“各抒己见”的思想,与同仁携手,真正提高我校学生音乐能力.
总之,音乐教学中只有我们面向全体学生,持有恰当的教学途径,优化方法和教学手段,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21世纪,开拓创新和科学发展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主旋律。当前我们正处在知识经济和网络信息经济的社会,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其发展和前进的动力就是创新。传统的教育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多方面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以时俱进”的课题,同时也是当前高教改革的重点领域。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关键是人才。向大学生传授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引导他们树立科教意识,学会科学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是高等院校的责任和义务。本研究力图在学生原有素质水平的基础上,通过优化教学体系,注重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培养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或深造提供衔接的窗口,为学生的二次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研究从XX年起,通过承担的“以问题为基础学习”的教学改革课题和“我国预防医学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与发展模式研究”教学课题,探索公共卫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课题研究的基本设想是:以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全面素质培养为中心,重新调整公共卫生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定位。
一、本课题的内涵:
1. 确定了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高、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有创新意识,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预防和控制疾并促进健康中的实际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专门医学人才。
2. 构建课程建设体系、典型示范体系和规范管理体系三大体系,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培养全过程。
3. 将培养目标的实施纳入教学计划,做到课程体系化。带领学生深入研究,做到科研前瞻化。强化社区实习,强化实习基地实习,强化毕业生产实习,做到活动规范化。
4. 整合教学内容,创造多种选择机会,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本课题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 建立了“课程体系化,科研前瞻化、活动规范化”的公共卫生专业医学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进行了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研究。以问卷调查形式,对东北地区预防医学专业毕业5年以内及相关高校的教师、毕业生用人单位进行调查研究,研讨预防医学的发展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问题。调查内容包括:当前预防医学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基本培养规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各学科课时比例,授课教师的授课方式方法,基本性实验、创新性实验与综合性实验课程安排比例,生产实习时间及内容,用人单位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要求等。收集调查表,结合相关的书籍和文献,对我国当前医学院校预防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本研究成果认真分析社会发展和新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科技发展趋势和医学模式变化以及高等教育学原理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殊要求,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合我国社会发展及医学现状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准确定位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调整和充实课程结构和内容体系;重新设计和安排课程组合形式和教学方式。结合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需要及国外院校的教学培养模式,重新优化公共卫生相关学科的课程设置,使课程体系化;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提前了解相关领域的前沿知识,培养创新能力;通过定期的学术报告、社区实习、开放实验室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