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伟润,杨春梅.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xx(07):131-133
人的素质是由受教育的方式、程度和文化状况所决定的。一个国家、一所学校有良好的文化底蕴必然孕育出优秀的教育水平,培养出大批的创新人才。所以在医学院校实行医学创新教育,就应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良好校园文化。
一、校园文化与医学创新教育的含义
校园文化是指在大、中专学校的文化氛围,师生在从事各种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还有承载精神财富的物质财富。即物质文化,它包括各种物质生活资料如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广播站、黑板报、运动场、礼堂、食堂、宿舍及花木园林等建筑设施,成为校园文化的基础工程,属于自然的、物质的校园文化。精神财富即精神文化,它包括学校制度和深层的观念文化。制度文化是规范性文化,指校园内的各种规章制度学习生活制度、道德行为规范、娱乐活动的方式等视为校园文化的行为工程。而观念文化则是精神文化的内核,有校园文化的灵魂工程之称,主要指师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精神面貌、教风学风、人际关系、心理素质、审美情趣、创造发明等。
创新教育是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和造就大批医学创新型人才的新型教育,创造力就是把已知的素材重新组合,使之产生出新事物、新思想或有价值的东西,它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技能两部分。因此,开发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开发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而要完成这一任务,优良的校园文化是重要的条件与保证。
二、师生间交往与医学创新教育的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交往有激励作用,可使学生感觉心情舒畅精力充沛,激发他们的发散思维、收敛思维等,对学生的创造性有推动作用。在校园内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时时刻刻都发生着人际关系交往,而人际关系的优劣必然会影响到人的能动性的发展,影响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良好的人际交往建立在师生间的交流,包括知识交流、情感交流即道德风尚和个性的交流,这种交流有较大的时间和空间,突破了课时限制,超出了课堂范围,活跃并丰富了校园文化。如有人调查了数百名富有创新的心理学家和化学家,他们都认为对自己创新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因素是:教师“鼓励学生独立”、“言传身教”、“在课外经常和学生在一起”、“热情”、“师生平等”、“妙趣横生随机应变的演讲”等,这样的.师生间的交流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课堂的组织形式,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我国目前医学院校课堂教学大多处于一种静态的交流背景中,因此,课堂中学生之间无法交流,更谈不上互相激励去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笔者在课堂教学工作中作了一些尝试,先用四分之一的时间作为师生交流,复习旧课,讨论上次课的复习题;讲授占四分之二略多;另四分之一时间给学生自习,可以互相讨论。这样增加了交流机会,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课堂教学中生动活泼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如幽默的语言、直观的教学。多媒体教学的运用,能把本学科的新成就、新进展充实于教学,能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拓展联想,活跃思维,提高反应能力及理解能力。
三、同学间交往与医学创新教育的关系
青年学生精力充沛、身心活跃、富有朝气与创造力,对生活充满向往。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使同学间交往密切,并能有利于展现出自己的特长,发展兴趣爱好,创造出生动活泼,热情洋溢的校园文化氛围。而这种氛围能满足学生精神情感的需求,能使学生陶醉其中,疏导过剩的情感,才能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学习,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
现代研究认为,当人专心学习时间过长,大脑皮质持续的兴奋会逐渐减弱而影响学习,适当参加课外文化活动,可以使大脑皮层产生新的兴奋灶,紧张学习的兴奋灶得到休息,才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及创造性思维能力。据1981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学获得者R..W.斯佩里博士对“脑裂人”的研究,证明大脑两半球在功能上具有高度专门化,左半球与抽象思维及细节的逻辑分析有关;右半球与形象思维和空间结构有关,具有音乐、绘画、整体空间鉴别能力。大脑的左、右半球受一个叫“胼胝体”的神经纤维板联络,因此学生在参加课外文娱活动的过程中,往往会得到充分的审美愉悦,使高度兴奋的形象思维,通过胼胝体传到专主抽象思维的左半球,从而能提高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