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总是叫我一遍又一遍的检查画的图是否还有其他的错误,经过几天的检查,我开始感觉到一整天坐在电脑面前开始有些疲倦,整天面对着电脑,看着那枯燥无谓的图形,我有点开始厌倦了,但是我还是坚持着做着,细心的检查着。就这样我熬过了枯燥的一个星期。
越是实习,越会觉得时间过得飞快。这周已经是实习的第x周了,按照学校的要求,我的实习周期的三分之一已经过去了。回顾这过去的xx周时间,我从一个对人对环境一切都很陌生的实习生慢慢地开始熟悉环境,熟悉周围的人和事并能独立处理一些事。
刚进公司,我从擦桌子、端茶倒水,收拾办公室开始,到后来,经过负责人的指点和孜孜不倦的教诲,我渐渐地能够独立处理一些事情,并能够在某些方面独当一面,我觉得自己有了很大的进步,并为此感到非常的自豪。
今年暑期,作为暑期留校的学生干部,我在校团委进行挂职锻炼,主要协助暑期留守的老师做好对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联系和服务工作。在工作中,我发现:一些优秀的社会实践项目总体上还缺乏长期机制。作为暑期社会实践,应该是大学生平时良好的服务意识和实践渴望的体现,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却是一个提供实践的平台,在具有较多学习空闲的时间提供给大学生的实践舞台。相反,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也应该成为指导日常工作学习的有效途径。因此,实现社会实践项目的长效化是十分必要的。
其实,一些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的创意和宗旨是一种长期意识,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却往往只利用暑期这短短的两个月来实践。我校的"大学生爱心义教"活动,其旨在为社区中小学生特别是医务工作者的子女提供义务教育,为广大青少年提供服务。但是,作为一种长期的服务意识,项目的本身并没有体现出一种长效的服务机制,其结果也就是"人走茶凉":一旦暑期结束,活动也就终止。这是十分不可取的,这样也就失去了实践的意义,更不能达到通过实践提高自我的目的。
在我校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一些项目对于全面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的长效化作出了有益探索。我校"三个代表"服务团深入社区,宣讲"三个代表",并与社区居民开展座谈,定期为社区开展理论讲座,同社区困难居民结成帮困对子,长期开展帮困、助学活动;我校"湿地使者"行动,依托暑期题为"恢复江湖联系,重建生命网络"赴安徽巢湖的考察活动,成立了"上海水产大学寻源社",长期开展湿地知识学习、湿地保护以及湿地考察活动。
现有的暑期社会实践项目长效化机制,主要依托如下形式:
一、团学组织常设部门。依托我校团委的政治理论优势,我校成立了"三个代表"服务团,每年暑期深入社区、中小学校和边远山区开展"三个代表"宣讲、科技下乡、扶贫等活动。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学习的过程中,团委不断总结经验得失,通过暑期社会实践的平台,充分指导日常的工作学习,使大家从思想认识到行动上都有不断的提高。
二、学生社团。我校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怀着大学生志愿者的一腔热情,在暑期社会实践的舞台上充分开展自身在平时因条件制约无法举办的活动。如爱心助学、助教等活动;弥补了平时服务中的缺憾,同时也拓宽了服务面,使组织自身有了更多内涵。
三、社会活动的学校延续。所谓社会活动,是指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力的活动,它能直接或间接地融入校园文化。同学们接触往往在社会实践地过程中接触之后,带入校园,从而形成其在学校文化中的延续。例如今年我校的"湿地使者"行动,就是在由国家林业部《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世界自然基金会、人民网联合举办的20xx湿地使者"追寻通江湖泊"活动中我校学生参与考察活动之后,延续以认识、保护湿地为宗旨的社团"寻源社"应运而生。
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长效化体制的探索上还有所缺陷。因此,对新型长效化体制的探索与实践还是很有必要的。
本月,先熟悉实习班级的情况,认识班上的每个学生以及他们学习情况(通过班主任或班委或直接交流)。然后,认真听指导老师上课。现在的听课的感觉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以前听课是为了学习知识;现在听课是学习教学方法。目的不一样,上课的注意点就不一样,现在注意的是指导老师的上课方式,上课的思想。接着,根据在大学所学的教育知识和在中学实习听课所学到的,自己在已有的基础上备课,试讲。做足了上讲台的准备。在经过了前一周的听课、试讲后,第二周我正式走上讲台,第一次感觉自己所学的知识派上用场。作为一名教师,还有一个天职就是教书,无私地把知识传播给学生。这也是我们实习的重要内容——授课。我初次体会到当老师的辛苦。上一节课,要经过“备课(写教案)——上课——批改作业——接受学生反馈的信息——评讲、巩固练习”这样一个流水线。看起来简单,可其中每个环节又有很多小细节,最主要的是“上课”。这个环节,也就是我们一直在探讨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