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条教务办公室工作人员和志愿服务人员,应在开题时间至少40分钟前到达开题场所,对开题场所进行相关布置,并调试设备。
第十九条志愿服务人员在开题过程中,负责分发相关材料,管理设备,并向参加评审会的人员提供相应的服务。
四、开题陈述与反馈
第二十条开题学生应在开题时间至少20分钟前到达会场,向设备管理人员递交演示文稿拷贝;如果对开题报告和概要有改动,则同时递交相关改动的书面说明材料,由服务人员进行分发。
第二十一条开题学生原则上按照学号顺序进行开题陈述,评审委员会主席应在每位学生开始陈述之前,对开题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
第二十二条每位学生的开题原则上不超过30分钟,分为陈述和质询两部分。陈述部分由学生介绍自己的研究方案、研究价值、研究目的和研究进程等,一般为15—20分钟;其余时间为质询阶段,评审委员会成员和旁听人员可就开题报告提出意见反馈。
第二十三条对于评审委员会成员和旁听人员的质询,开题学生可选择当场进行解答和辩论;也可选择记录相关质询,在其他学生开题时进行思考,稍后进行集中回答。
第二十四条在听取学生的开题陈述并进行质询后,评审委员会成员应填写评审意见表(见附录d),并在开题结束后递交教务办公室;记录人员也应当在开题结束后向教务办公室递交开题记录。
第二十五条在开题的次日,教务办公室工作人员应将开题评审结果及评审意见,以电子邮件形式单独通知个人。
五、其它事宜
第二十六条如果开题学生未通过开题评审,则系主任应与其进行个别谈话,并督促未通过评审的学生及其论文指导教师对选题和开题报告进行重新审查与修改。在第一次开题评审至少一个月之后,未通过评审的学生方可向开题评审委员会申请参加第二次评审;如果第二次评审仍未通过,则必须申请延期毕业。
第二十七条有关开题程序的其它未尽事宜,可相机处理。
第2章开题报告结构
开题报告是对一项研究的详细计划。由于教育领域的研究在内容和方法论上存在多样性,因此指定某一种特定的开题报告结构作为严格的定例并不是明智的选择。因此,下文有关开题报告结构的规定,只是参考本专业多数院校的要求而拟定的,作为参考供开题学生选用。同时,为了帮助学生整理和简化研究设计思想,并便于开题评审委员会成员直观地了解学生的研究设计,所有开题学生应当填写一份开题报告概要(见附录b)。
无论采取何种开题报告结构,一个有效的开题报告都应当包括如下要素:(1)对预备研究的问题进行概要描述和介绍;(2)阐明此研究的重要性所在;(3)界定此研究的概念范围,并通过对相关理论和研究的文献综述来奠定研究基础;(4)阐明此研究的基本原理,以此说明对此领域现有研究的推进:(5)阐明此研究所聚焦的问题,以及预备达到的目标;(6)陈述研究设计的具体环节,以及预备采用的研究步骤;(7)说明这些研究步骤何以有助于达到研究目标。
基于上述考虑,本文建议的开题报告结构如下:前置部分——题名,摘要,关键词,目次页,插图和附表清单;主体部分——引言(问题的提出),文献综述和研究意义,研究假设,研究方法,研究进展的时间安排,其它,参考文献;后置部分——附录,个人基本情况介绍。这些组成部分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合并调整等,不必完全拘泥于本文建议的结构。
一、选题依据(选题的目的与意义,与选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综述,附主要参考文献。)
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对珠海特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是推进土地资源信息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本人在参与“周口市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项目开发小组工作的基础上,对系统设计和实现作了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当前,我国城镇已进入快速建设阶段,城镇建设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其中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土地有效开发与集约利用问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镇土地利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之一,极其宝贵,土地合理利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土地资源尤为紧缺,因此要大力提倡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坚持土地的合理利用。但我国城镇的土地开发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导致了城镇土地开发建设在规模和结构上的迅速变化,产生了许多普遍问题,如土地利用无序、利用粗放、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偏低,建设用地与耕地的矛盾日益显著,土地破坏、污染、浪费严重等等,造成“半城市化”、生态恶化等严峻的问题。这是小城镇土地开发建设中的两难困境,它表现出一种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么地方政府、开发商与当地住民的矛盾。在目前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土地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对它的开发建设进行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