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广泛的评比,抓典型、树榜样,形成正面带动态势,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通过培养问题意识,抓课题、搞科研,形成浓郁的研究之风;通过精心设计,打造景点,开展活动,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通过更新理念,以人为本,形成现代管理风格,保证学习的实践性和有效性。我们先后成立了一系列学习型组织,改革了例会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小组学习每周雷打不动,读书汇报、交流研讨定期开展,此外,集艺术鉴赏、时事政治、教育论坛、道德建设、校务工作等各版块于一体的“文化套餐式”学习型例会隔周进行,这种独创的学习形式不仅内容丰富,而且使教职工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的利用”,因此,我们更重视引导教师利用好业余时间学习充电,这里只介绍一下我们是怎样组织 教师读书的,主要是做到“六个一”:
●假期读一本好书——每个假期教师都要读一本教育专著,已坚持四年。
●写一篇读书心得——读书不是为了完成局里或学校布置的任务。几年来,老师们已经把读书作为自己的一种需要。他们不但读书,还随时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开学的时候,由校长亲自批阅,逐一写批语。在这里,校长和老师们一起徜徉书海,心贴心交流,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教师同读一本书——平时上班期间虽然不像假期那样有充足的读书时间,但教师们仍然渴望利用业余时间读一些书。因为这时和同事们在一起,大家有共同交流的话题。为满足大家的需要,学校统一购买了窦桂梅的《优秀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王金战老师的《英才是怎样造就的》、吴非的《不跪着教书》、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等上百种非常优秀的教育专著。于此同时,我们开展了“教师同读一本书”活动,这个学期里,语文老师读的就是窦桂梅的《优秀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数学老师共同读的是《名师谈备课》。
●开一次读书交流会——读书不是目的,目的是理论联系实际,以便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实践。于是,我们还在每个学期的中期召开一次同读一本书的“读书交流会”。在交流会上,老师们对同一教育观点、同一教育行为发表不同的意见,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育思想在交流中得以碰撞,教育理念在交流中得以提升,教育行为在交流中得以规范。
●例会推荐一本书——学习型例会在我校隔周进行一次,例会上设立一个“专业展台”版块,这是学校精心为广大教师成长而搭设的基本功展示的舞台。这一版块又分为几个小专栏,其中有一项便是“好书共赏与推荐”。设此专栏的目的就是把老师们平时自己选读的书推荐给大家,与全体教师共享,同时,通过这种方式的推荐也能激发其他教师的读书欲望。比如:许多语文教师为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他们和孩子们一起读儿童文学。最近一次的学习型例会上,王晓丽老师就为大家推荐了一本美国著名童话《夏洛的网》。会后,许多教师悄无声息地捧起了这本书。在这里,我们用心体会着“教育是无痕的,引领是需要艺术的。”
●网上共赏一本书——随着老师们读书数量的增加,我们感觉到隔周一次的例会推荐书目,已经不能满足大家的需要。于是我们又在校园局域网上建立了“采撷书香、佳作共赏”专栏。广大教师可以随时把自己近期读的书以网络的形式与大家共赏。
我们引领教师读书学习,不仅仅是丰富教师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拥有思想。我们都知道,李吉林、魏书生了不起,可他们的东西却不是谁都能学得来的,原因就是:他们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每一个教学设计的背后,都有无数教育理念和思想的支撑。我们也期待着我们的教师都能举手投足间浸透着文化的芳香、言谈话语中闪烁着思想的光芒。
我们也觉得,几年来,**二小的最大发展是人的精神面貌的改变,它不是一日之功,更不会是昙花一现,这种隐性的力量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和动力源。
2、“情感”文化
一个好学校要让教师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和“家”的温馨,因此,学校文化建设,一定要为教师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和愉悦舒畅的心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