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工商管理

风险管理论文优选【15篇】

时间: 2024-06-27

论文助手微信号: bylw8com 论文客服QQ:3346581880

风险管理论文优选【15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风险管理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风险管理论文优选【15篇】

风险管理论文1

  水电投资企业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建设性企业,一般以水利、电力及其他基础设施为建设对象。作为以建筑施工项目为主的企业,水电投资企业在运营管理中面临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破产风险等多重风险,而财务风险是水电投资企业需重点关注方面。由于水电投资具有投资周期长、借贷风险高、收益不稳定等特点,决定了水电投资企业面临财务风险管理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而在当前状况下,由于缺乏对水电投资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认知及管控经验,导致水电投资企业面临日益严重的财务风险。因此,积极探究水电投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有效形式,不仅可以深化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认知,还能够促进企业财务风险管控水平的提升、减少企业投资风险。

  一、财务风险管理的特点

  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会面临一定的财务风险。财务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在筹资、流转及资金回收等过程中面临的机会损失。财务风险管理具有系统性、动态性、连续性和循环性的特点。系统性是指财务风险管理是事前预防、事中防范和事后管控等系统化统一体,对财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也是在系统环境的影响之下;动态性是指财务风险的管理手段需要依据财务风险的种类及其发展性特点,进行动态、灵活地应对;持续性是指财务风险管理涉及筹资、流转及资金回收等多个业务流程,是持续发展,不间断的管理应对体系;循环性则是指财务风险管理并非可以永久消除、一劳永逸,而是循环发展,不断变化的过程。

  二、加强水电投资企业财务风险管控,提高财务管理的意义

  ( 一) 改变了水电投资企业发展重效

  益、轻管理的格局,提高了资金的利用效率

  水电投资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主要表现在水电施工企业的前期投资大、负债率高及回报周期长等。长期以来,为有效控制水电投资企业的成本,水电投资方一直将利润率作为衡量发展水平及经济效益的有效指标。但只注重利润,而不关注管理,尤其是财务风险管理,一直是水电投资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加强水电投资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可以及时发现投资运营中不利因素,将潜在风险损失降到最低。此外,对其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管控,还提高了资金的利用效率。水电投资企业根据投资回报率,建立相应的风险评价体系,并将当前收益与未来收益进行对比,从而选择合适的路径将相关的资金流投入到水电投资企业的运营发展中,获得良好收益。

  ( 二) 有效降低了水电投资企业的财务风险,有利于建立完善的财务体系和资金管理机制

  财务风险的管控一直是水电投资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水电投资企业的财务管理风险表现在筹资过程中的机会成本、投资兴建过程中的坏账及人为操控及投资活动完成后的利息损失等。加强水电投资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将风险水平控制在预定的范围之内。当然,完善的财务体系不仅包括财务风险管理机制,还应体现在财务风险管理制度、财务风险管控人员等方面。水电投资企业财务风险管控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对资金,尤其是流动资金的`管控,而财务风险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营,也会对建立科学合理的资金管理机制产生作用。

  ( 三) 加强水电投资企业财务风险的管控有利于强化对单位收益分配的评价

  水电投资企业的收益分配在我国法律上已有明确的规定,会计法及相关的会计准则也对企业的收益分配进行了有效的限定,如必须在特定年限内计提法定盈余公积,其次计提任意盈余公积,然后再允许向投资者分配利润等。加强水电投资企业财务风险的管控,就是本着谨慎性的原则,在对单位收益进行分配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投资过程中的潜在风险,而不是为了美化财务报表、虚增利润率,向利益相关者进行不合程序的收益分配。加强对单位收益分配的评价客观上会产生两种作用:一是通过建立有效的“风险—收益”评价体系,合理评价水电投资企业的投资行为;二是保障水电投资企业的运营发展,科学管控风险,并可以进行有效率的再投资行为。

  三、构建水电投资企业财务保障机制,提升水电投资企业风险管控水平的举措

  ( 一) 提高水电投资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和完善水电投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

  当前,水电投资企业要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一是要提升风险防范意识,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具体来说,提高水电投资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就财务管理人员来说,要对水电企业施工产生的财务活动,尤其是资金活动进行合理管控,对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估,提升应对财务风险的意识;就水电投资企业管理层来说,为降低财务风险,必须重视财务管理工作,提升财会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并通过企业研讨和管理培训等形式将风险防范有效实施。此外,实现对水电投资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管控离不开体制机制的建设。建立和完善水电投资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就是要将财务管理、风险防范及财务监督等有效结合,通过制度化规定、多元化形式和规范化行为将水电投资企业的财务管理控制在相对较高的水平之上。

  ( 二) 拓展水电投资企业的筹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机制,增加风险管控

  建设支出有效管控水电投资企业的财务风险,其重要体现是优化其筹资方式。水电投资企业的投资成本一般较大,负债率相对较高,负债水平从20%-80% 不等,且规模越大的水电企业其负债率也往往越高。为获得水电项目投资所需的现金流,水电投资企业经常会发生筹资行为,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是绝大多数的水电投资企业面临的选择。但从银行等机构取得发展资金具有很大的限制性,且渠道单一,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债券筹资、票据筹和其他形式的筹资方式,以实现水电投资企业筹资方式的丰富多元。当然,还要充分考虑政策的可得性,利用水电企业专用款等积极解决企业的筹资难题。此外,还要注重增加风险管控建设支出,将风险防范成本纳入财务管理的总成本之中,通过建设风控岗和管控准则等对水电投资企业进行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

  ( 三) 深化水电投资企业的财务风险管控观念,并有效规范财务管理活动

  水电投资企业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财务风险管理意识薄弱,未能对前期筹资、中期运营及后期评价与监督等各个环节进行有效规范。为此,水电企业管理层要注重深化财会人员的财务风险管理观念,并结合项目的实际发展状况进行理念的转移。为有效规范水电投资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对于企业发生的前期筹资行为,要注重识别机会,尽可能降低项目成本,并将筹资风险指标纳入到财务评价之中;对于企业发生的中期运营发展流程,要注重对现金流的管控,并根据资产负债率等指标合理确定其运营风险等级;对于企业发生的后期评价及监督,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体系,并根据“收益—风险”对等的原则对水电投资企业的项目投资行为进行评定。

  ( 四) 创新水电投资企业财务管理领导体制,引进财务风险管控人才,提升管理专业化水平

  水电投资企业通过设立总会计师职位,实现了财务管理的有效性。为建立相适应的财务管理体制,各水电投资企业应尽快建立总会计师负责制,以制度形式确立总会计师的经济责任。通过这项改革,建立全面的内部管理框架,对水电投资企业建设发展意义重大。此外,水电投资企业应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将高素质和专业化的财务风险管控人才投入到水电投资企业的财务管控活动中,如将风险管理与控制方面的专家引入水电投资企业的再投资环节,从事企业收益的界定和战略的规划。

  四、束语

  加强水电投资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是促进其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在探讨了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特点及有效财务风险管理意义水平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系统提出了降低水电投资企业财务风险,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控的有效举措,,以期能为水电投资企业实现财务风险的可管、可控提供有益借鉴。

风险管理论文2

  1电力营销电费风险现状分析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日趋成熟,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市场中的各行各业都在根据市场的发展不断地完善自身,以增加自己的市场竞争力,电力企业也随着市场的发展进行自身的调整,于是便产生了电力营销。电力营销作为电力企业的市场开拓者,是电力企业关注的重点。电力营销以顾客为中心,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从而使得消费者得到最大的满足,提高企业的美誉度和经济利益。电费回笼是维持电力企业正常运营的基础,快速的电费回笼可以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创造巨大的利润,同时也为企业的扩张提供了资金支持。但是由于我国电力营销技术起步晚,进步慢,其水平有限,加之理论措施不完善,在实践过程中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首先,管理层素质水平不高,使得电力企业的生产服务不到位,企业在社会上的声誉受损。其次,电费回收困难,拖欠电费现象严重,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受到影响。以上两点都是电力企业的电力营销系统不完善所带来的风险,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2电力营销过程电费风险原因分析

  电力企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内部变革和外部变化莫测环境的影响下,企业面对的电费风险也不断地增加。形式所迫,企业应重视电力营销中的电费的风险管理,尽可能地使企业避免风险造成的损失。

  2.1风险分析方法

  电费风险形成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这是由于不同的电费风险表现形式决定的。损失电费的数量也影响着电费风险的严重程度。相关人员在进行电费风险评估时不仅仅要考虑企业的电力营销方面,还要关注顾客的'反应,结合顾客群进行全方面的研究评估。层次分析法,风险图分析法、SM模型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以及情景分析法等是专家进行风险评估时最常用的分析技术方法。

  2.2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电力营销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存在电费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其中最主要的电费风险类型是:电费安全风险、业务扩展管理风险、业务服务和自动化系统风险。电费安全风险是指在进行电力生产和销售时对员工、社会和消费者产生的安全方面的风险。业务扩展风险就是指电力企业进行电力营销的过程中所接触的各项业务所面临的风险,如业务扩展资料管理、供用电合同签订、电力项目审查等。电费风险按照风险形成的因素可以分为:收费风险、服务风险、核算风险和专业管理风险等。收费风险主要是指消费者因不认同抄表人员上交的用电量而拒交电费造成的风险。主要是抄表人员工作误差、公司登记统计系统不稳等产生误差等因素引起的用户实际消耗电量与收费不等值。服务风险是指电力营销作为企业服务部门,在对外进行服务的过程中产生的风险,涉及到检验实验装置、处理故障和自动化系统风险。因目前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电力企业的运营与发展也越来越重视自动化系统在电力营销中的应用,与此同时,它也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自动化系统风险包括网络安全、系统故障、应用程序以及运行管理等方面。系统微小的错误将会使得hacker或者竞争对手有机可乘,让企业瞬间损失巨大的财产和信息。因而要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核算风险是指企业在进行核算时,未及时关注国家相关规定的变化,使得计算电价和方法违反规定,计算结果与事实结果不符,消费者拒绝交费而形成的核算风险。在管理方面,电力企业有责任审核用电项目,很多不合法的手续或者有些用电项目被主管部门强调禁止,这种申请要果断由供电企业拒绝,但这些规定的落实度并不令人满意,许多本应该禁止的用电源没有被及时阻止,导致电费失控隐患。可以采用以下的策略进行预险,比如电费抄写风险采用应用远程抄表系统及集中抄表系统等风险避免策略,采用加强抄表人员业务技能培训、考核及轮换抄表区域等损失控制策略;自动化风险控制采用应用性能较好的软硬件设备等风险避免策略,采用完善人员管理制度、加强监督管理等损失控制策略。

  3电力营销过程电费风险控制

  3.1电费风险控制的基本策略

  通常来说,控制风险的方法主要有风险预防、、损失控制以及风险转移。其中,风险控制是最核心的环节。在这一阶段,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把可能造成电费失控的因素消除,从而降低风险。这一方面的作用规则是降低风险,从而降低因发生失控而造成的损失。另外,除了降低风险外,还有一种处理方式是转移已经发生的风险。

  3.2创建电费风险控制体系

  电力企业要降低电费风险,需要明确几个问题:首先,由谁来负责管理和控制风险。人员在管理过程中是很容易发生变化的,因此对管理人员的管理也需要关注,要求管理人员能够有足够的能力对风险作出及时的判断和评价。其次,是信息来源的有效性,要求信息源能够稳定地提供准确、完善的信息,帮助管理者掌握情况。再次,是企业的技术等硬件能力。要求企业结合现代网络即时传递的特性,动态化地做好风险管理。这也是一个电力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体现。总体来说风险管理和控制涉及到许多的部门和人员、技术、数据、信息要素。

  (1)制定风险控制措施以及构建风险控制系统。内部风险控制组织能够对降低电费风险起很大作用。在企业内组织相关经验丰富、技术达标的人员来负责相关管理工作,组成管理委员会,并对内部组织的工作进行升级。全方面、全过程地对电力风险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对于供电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制定风险策略,这些必须由供电企业的最高层来决定,构建一个有效的应对电费风险的体系,以便全方位地控制电费的风险,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2)收集数据和建立风险控制系统。在电力营销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对原始数据以及风险管理相对应的信息进行收集,根据收集的风险管理信息,建立风险控制信息系统,将这些信息分配到下面的各个部门。

  4结束语

  电费营销的过程中电费风险构成的主要成分是业务扩展管理、服务风险,电费安全风险,自动化系统风险等,控制风险的基本策略是风险避免、风险转移以及损失控制三个主要方面。要做好电力控制工作,工作人员本身的工作非常重要。控制工作需要从技术、业务两方面同时着手,既强化硬件,又丰富软件,使对电费的管理控制更加全面、有效,进而使电力企业能够得到更高的利润。

风险管理论文3

  1 企业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信心安全意识

  许多企业管理层对信息安全认识上缺乏重视,信息安全防护意识淡薄。究其根本则是大部分企业认为信息安全无法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而且要进行信息安全管理就和购买保险一样,不进行安全保护也没有出现什么损失。此外,进行企业信息安全管理需要投入相应的资源和时间,在业绩压力、资源限制的影响下,业务部门并不愿意将更多的精力用于保护信息安全上面。

  1.2 缺乏相应的信息安全组织架构

  许多IT企业都存在信息安全组织架构不明确的情况,仅设立了类似兼职的职位——信息安全主任,而且是设立在IT部门内部,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了信息安全组织的执行力和管理能力。发生信息安全事件后,企业通常都是临时从业务部门或者IT部门调配人手来建立项目小组,然后依照信息安全的新要求找出解决方案,问题解决后就会解散项目小组,所建立的流程也随之不会继续执行、跟进。信息安全没有进行定期的评审和审计,也就无法形成能够不断改进的信息安全机制,这就造成了在安全计划上做了许多重复性工作,增加了安全计划的成本,不利于效率的提高。

  1.3 不完善的信息安全监管机制和内部控制

  在企业文件的控制管理系统中,IT信息系统管理操作程序、管理指南都没有归入里面, 也就不在其监管范围内,这也就导致相关流程的`执行情况和指南、版本控制无法形成实质监督,以至流程同实际不符,出现不严格执行所制定流程的情况。此外,相关企业在历史数据的管理、储存上比较缺乏,业务数据记录不全面,如若出现问题,就很难对业务数据进行调查和恢复[1]。

  2 企业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措施

  2.1 策划和准备

  此阶段主要包含三个步骤:第一步建立安全风险管理开端。取得业务部门、管理层的大力支持,明确当前企业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具体完善情况,明确职责范围,制定明确的风险管理计划。第二步在风险评估范围上必须进行确定。企业需结合风险管理实际完善情况做出评定,以此来对风险评估和管理划分业务区域,便于执行。第三步制定风险行动方案。在制定保护策略上,必须对企业信息风险的保护方法和具体处理手段做出相关规定,可在安全技术和风险管理上制定相应的策略。

  2.2 部署和执行

  企业在实施安全控制计划过程中,所制定的合理步骤都必须切实执行,这就要求风险行动方案中的相关负责人对所计划的活动需认真安排和执行。此外相关负责人要多与员工进行沟通,行动计划的执行依据授权对员工进行分配,能有效减少员工在项目实施中的抵触情绪。让分配到行动计划任务的员工及其管理者明确了解此项工作的优先级为高,并通过实施安全培训使其重新确定工作的优先级,以合并他们的行动计划活动。另外,应该建立相关的保障机制,为行动计划的实施提供足够的资金、设备和其他必需的资源,确保行动计划的顺利进行。

  2.3 检查和监控

  企业在对风险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成立专业化的监督小组,该小组可以对信息安全风险管理进行检查以及监控。进行该项操作的目的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就是可以通过监控措施和方法对企业的安全信息进行收集,另一个方面就是采集企业安全环境发生改变的信息,这样便于第一时间对新风险进行预测。该小组获取信息后,可快速将这些信息反馈到上一级,从而方便领导决策层了解最新的安全动态[2]。

  3 对我国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未来展望

  对于信息安全领域的专业人士来讲,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3.1 采用创新方法处理关键技术问题

  衡量风险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对风险进行量化。在风险管理中,非常关键和基础的是风险计量和数学模型。对于评估的对象和度量的标准需要妥善解决。在对信息系统进行安全风险评估的时候,第一步骤就是要构建风险评估对象模型,使模型能够适应各种系统。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比较优秀的数学工具可以提供分析和模拟。当前,在对复杂系统进行建模时,需要有构成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信息的大规模系统的能力。

  3.2 根据实际问题,挑选合适的选择标准

  在风险评估中,测度体系非常重要,它是风险评估的关键环节。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解决好三大问题:首先是测量问题。其次是可用性问题,最后是可操作和解释。

  3.3 根据实际,处理好评估方法和测试工具问题

  在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中,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传统风险评估方法在信息安全评估中的应用、评估新技术研究、针对特定应用专题的风险评估方法和风险评估方法工程应用。在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中,评估工具是必备的。目前,在国内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中,测试数据没有实用技术支撑,这已经成为对我国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进一步发展的障碍[3]。

风险管理论文4

  摘要:目的:探析风险管理理念运用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的常规管理为对照组(n=180),而2014年3月-2015年2月期间的风险管理为观察组(n=220),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较高,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同时,两组的护理质量对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将风险管理理念运用在护理管理中,不仅可以提高护理质量,还能增强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风险管理;护理管理;临床意义

  在临床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与护理质量的提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护理质量与医院的组织管理体系、环境、工作人员素质等密切相关,如果护理不当,不仅会影响疗效,还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导致护患纠纷,降低医院的服务质量[1]。因此,本文对临床护理管理中运用风险管理理念的临床价值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的常规管理为对照组(n=180),而2014年3月-2015年2月期间的风险管理为观察组(n=220)。对照组中80例为女性、100例为男性,年龄20-80岁,平均年龄为(48.6±15.6)岁;观察组年龄22-78岁,平均年龄为(48.5±15.8)岁,其中男性120例、女性100例。两组的性别比、年龄构成等资料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

  1.2方法。

  1.2.1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在风险管理中,构建风险管理小组,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护理人员、护理组长以及护士长构成风险管理小组,将护理职能作为基本依据,细化风险控制小组,将其分为若干个小组,包括护理文件检查小组、消毒隔离检查小组、监测综合质量小组、病房管理小组以及基础护理小组等,由护士长负责统一管理各个小组,并且定期组织开会,对护理中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1.2.2护理风险管理措施。通常情况下,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包括以下几点:①加强护理培训。护士长要定期组织各个小组成员参与培训,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并且与真实案例相结合,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同时,还需要培训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尤其是已经出现过护理危险的操作和理论缺陷,并且还需要培训护理人员的日常护理行为,包括使用急救仪器、正确摆放物品、书写护理文件等,使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提高,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和态度,预防护理风险;②监控护理质量。护士长要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监督和管理体系,定期对每个小组的护理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对风险管理内容进行细化,每天进行一次检查,每周进行一次点评,每个月进行一次考核,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该立刻提出来,并且督促小组成员纠正,确保可以顺利实施风险管理计划,从而使临床护理风险降低;③改进风险报告制度。在风险管理中,护士长要对风险报告制度进行改进,鼓励护理人员及时提出护理中可能存在或者已经出现的风险,并且还应该避免运用“医疗差错”这类敏感词汇,使护理人员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从而有助于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的护理质量,包括违规操作率、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基础护理合格率以及消毒隔离合格率等,并且统计两组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以及不满意三个等级。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4.5统计软件分析数据,采用X2检验组间计数资料比较,以P<0.05表示差异明显。

  2结果

  2.1两组护理质量比较。两组护理质量对比差异明显(P<0.05),见表1。

  2.2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150例非常满意、65例满意、5例不满意,满意度为97.73%,而对照组80例非常满意、80例满意、20例不满意,满意度为88.89%,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在临床风险管理中,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转变护理人员的风险观念,提高护理人员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及时发现风险因素,找出解决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对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2]。同时,在风险管理机制中,坚持由点到面、从上至下的基本原则,对护理人员进行全面的监督和管理,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参与学习和培训,能够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重视风险管理,减少可能出现风险的危险因素,并且定期分析和总结风险管理结果,不断改进风险管理制度,有助于提高临床护理质量[3-4]。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7.73%,高于对照组88.89%,并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总体护理质量高,护理效果显著。综上所述,在临床护理中运用风险管理,能够增强患者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会接,杜立,陈彩玲,崔欣,徐燕.风险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16(18):90-91

  [2]刘丽.骨科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理念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20(3):100-101

  [3]尹罗娟.骨科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理念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5,14(8):50-51

  [4]崔红.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中风险管理理念的应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19(3):244

风险管理论文5

  一、引言

  财务风险客观存在,是企业在自身经营管理过程中难以预料和控制的因素。由于财务状况存在各类不确定性,因此每家企业都有难以达到预期财务成果和经营目标的可能,甚至还会遭受重大经济损失。财务预警机制的关键因素是数据,通多对财务数据的有效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凭借对历史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的结合分析,找到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潜在的风险和漏洞,从而对危机进行预警,实现事前管理,让企业管理层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能够有意识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实现事前管理和防范,尽可能化解风险,将企业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降到最低限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可能面对的财务风险更加多样,强化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管理在促进企业实现科学决策、提高风险防控能力、降低损失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

  二、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管理的措施

  1.将预警管理目标明确化。

  企业实施预警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确定适当的目标。已有的实践经验表明,唯有明确的财务预警管理目标才能够指引企业管理者去实施防范措施,从而收获更为丰厚的业绩回报,高水平的'财务风险管理同高利润率也有着正相关关系。财务预警目标的设定是一个全方位、全流程的系统化工作,可以将总目标拆分为各个子系统的分目标。通常来说,财务预警总目标可以考虑设定为通过科学、全面的财务预警机制来尽可能规避财务风险,帮助企业远离危机。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分目标主要是为子系统服务的,简单来说就是针对各个子系统的特点,设计一整套财务指标体系,以便判断是否出现异常情况。通过对总目标和分目标的整合,可以在各个子系统之间找到一个标准体系,检验控制结果,以便了解预警系统是否贴近财务预警管理目标,从而真正达到控制目的。

  2.完善财务预警指标,建立财务预警模型。

  完善财务预警指标,建立财务预警模型,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从考虑行业、内外部环境、战略、愿景等因素,才能形成能够切实满足企业实际发展需求的财务预警模型,也只有这样的财务预警模型才能够对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进行较为有效和精确的评价。目前,经济环境瞬息万变,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也更加复杂,因此,财务预警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需要根据相关理论基础,不断调整和完善,及时更新指标体系,以便能够满足不断变化的客观需求,保持较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需要注意的是,在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的设立过程中,定量指标要能够体现出企业的运营效果、投资风险、债务状况、现金流量、盈利水平、发展趋势等情况,并且财务预警体系要能够将实施监控、实施分析、实施测算变成现实。由于定量指标的灵活性不强,因此一些非财务性质的定性指标也十分必要,比如企业信用政策、营销方案、战略发展等因素。定性指标灵活性较强,是通过长期实践经验总结得出的,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可参考性。总体来说,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需要有机结合,才能够全面反映企业各个领域的情况,有助于判断出潜在风险。同时,财务预警系统要想在实际经营运作中体现出更大的作用,还需要将动态监测功能发挥得更加全面。财务预警系统的动态功能,需要做到实时更新,及时调整指标范围,动静结合才能博预警系统长期有效。

  3.提升财务预警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除了建立财务预警指标、完善财务预警体系之外,企业还需要建立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财务预警管理人员队伍,这将对财务预警的成败产生直接影响。财务预警管理人员得必备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财务预警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必要的财务管理风险管理知识,并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分析和报告编写。其次,财务预警管理人员还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才能够从一些看似表面的问题中发现深层次的规律和征兆,从而在大海捞针般的数据体系里找到关键因素,并进行准确判断,以免被不相关的信息所干扰。最后,财务预警管理人员还需要具备清晰的判断能力和冷静的思维能力。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财务预警人员要能够果断处理、保持相应的独立性,尽可能不受干扰。

  三、结语

  目前,我国经济的国际化、市场化程度已经逐步提升,由此而来的企业财务风险类型也日益增加,由于财务风险而导致经营陷入绝境,乃至于最终破产的企业也有很多,因此,不论是企业管理层还是利益相关者,都十分重视对财务风险的预警工作。企业的风险不仅可能会给外部投资者带来严重损失,更为严峻的是,大量的财务风险突发还可能诱发金融风险。已有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财务风险的形成不是一个短期过程,而是存在一个较长的潜伏期,从乐观角度来看,这样的潜伏期也给我们进行财务风险预警工作创造了条件。面对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财务风险预警工作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需要通过完善预测办法、建立科学预警指标体系,才有可能将风险进行预测和化解。

风险管理论文6

  一、引言

  现代会计在核算和控制的基础上,其职能不断扩展,将预测、决策、预算、分析与评价等职能融入其中,构成会计管理循环模式,但其关键职能还是在于控制。只有牵住了控制这个“牛鼻子”,落实了控制责任,预测、决策、预算的结果才能落到实处,分析与评价的职能才会成效显著。将“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作为会计的内在功能或职能特性,不仅应被社会各界普遍接受,还应当凸显会计控制的关键作用。翻开一部会计发展史,可以说是会计方法及其控制思想不断完善的历程。例如,为什么要改单式记账为复式记账?为什么要设置流水账,要逐笔序时登记经济业务?为什么要实施平行登记?为什么对会计工作还要实施稽核程序?源远流长的会计历程证实了会计的基本方法几乎都是环绕控制展开的,是控制思想在会计核算中的具体表现,并贯穿于整个会计过程。会计控制是会计管理工作的灵魂,在内部监督管理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二、会计控制本质及与风险管理关系

  (一)会计控制的本质

  1.会计控制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重要。无论是西方内部控制思想发展演变,还是我国会计控制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历程,都说明了会计控制不仅先于内部控制,而且也是推动内部控制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人们常说:“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应该指的就是会计控制在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的本质作用。随着时代发展和管理进步,会计控制需要精益求精,与时俱进,才能更有作为。

  2.市场越有诱惑,会计控制更加重要。货币(金钱)的不断诱惑、资金(资本)的`经常泛滥、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的此起彼伏,似乎与市场经济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如果会计失控与监管无力,无疑有助于危机频发。人的一生,也许就是与金钱抗衡、博弈的历程。货币失控意昧着管控失败。金钱从来都不是主动的,而是被动的,所以,控制人的欲望,使人们在理智的权衡中放弃不理智的行为,这样的控制作用才是有效的。尤其是对追求金钱意愿强烈,而管控措施不完善的单位,更应当加强会计控制和从业人员的自律教育,这是极具重要现实意义的。货币资金投入运营变为资本。资本在金融市场运作中具有放大作用。美国历史上最主要的两次金融危机均是来自于华尔街对货币和金融的滥用。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华尔街大部分银行倒闭,成千上万的人倾家荡产。20xx年的次贷危机,牵连整个欧州,最终波及全世界,使世界经济遭受重创。市场需要平衡,人心不能失衡,而会计控制最讲究平衡;发展需要有度,运行更要有序,而会计控制对于有序、有度、有节制的平衡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动机、行为、结果有着内在的联系。只要有加强会计控制或控制会计的思想意识,就会产生与之相应的管控行为;控制的自觉性和内在动力越强,其效率与效果才会越有效。

  3.失控与舞弊越严重,会计控制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并互为依存条件。内部控制发展史也充分说明,有控制就有反控制,而且控制往往是随着失控令人关注而不断得到提升的。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将不可避免,而所有的失控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与资金相关,与会计行为相连,所以,如何见招拆招、逢凶化吉,研究会计控制与加强会计控制就显得更加重要。失控案例越来越多和舞弊金额越来越大的现实要求有效控制,要求控制方法不断完善,精益求精。全球越来越多国家意识到,强化会计控制系统将有助于防止和管理风险、提高运营的效率和效果、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提高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能力并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二)会计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会计管理最显著的特征是会计控制,最本质的作用是控制风险;不断加强会计控制就是为了管理风险。会计管理、会计控制、风险管理之间已经互相交融,相互影响,互为作用,随着竞争越演越烈,风险越来越大,失控越来越多,会计控制正面临着风险管理过程中严肃的问责:如何识危防险,防微杜渐,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为健康运营保驾护航。

  三、会计控制特征分析

  (一)会计控制的涉及面相当广泛

  由于单位内部各个部门与资金发生联系的现象十分广泛,会计控制活动触角涉及到生产、供应、销售等各个环节,每个部门都要求合理使用资金、节约资金支出、提高资金使用率,接受会计的核算与检查,受到会计控制部门的监督和约束。同时,会计控制部门本身为可以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质量管理、人力物资管理等活动提供及时、准确、完整、连续的基础信息资料。会计控制涉及与企业外部的各种关系也十分广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市场上进行融资、投资以及收益分配的过程中会与各种利益主体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包括:企业与其股东之间,企业与其债权人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企业与其供应商之间,企业与其客户之间,企业与其内部员工之间等,这些活动都与实施有效的会计控制工作相关。

  (二)会计控制的综合程度很高

  企业管理中除会计控制之外其它管理都是从某一个方面并大多采用实物计量的方法,对经营活动中的某一个部分实施组织、协调、控制,所产生的管理效果只能对经营的局部起到制约作用,不可能对整个营运实施管理。会计控制则不同,作为一种价值管理,它包括对筹资、管理、分配等管理环节的控制,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管控活动。正因为是价值管理,所以会计控制通过资金的收付及流动的价值形态,可以及时全面地反映商品物资运行状况,并可以通过价值管理形态进行商品管理。也就是说,会计控制渗透在全部经营活动之中,涉及生产、供应、销售每个环节和人、财、物各个要素,所以抓单位内部管理可以会计控制为突破口,通过价值管理来协调、促进、控制单位的经营活动。以价值形式为手段会计控制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三)会计控制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

  内部会计控制是单位建立之日起就产生,会分阶段有规律地对单位各项活动进行核算与监管,其过程是完整、连续和系统的。所谓完整是指会计核算对属于会计内容的全部经济业务都必须加以记录,不允许遗漏其中的任何一项。所谓连续是指对各种经济业务应按其发生的时间,顺序地、不间断地进行记录和核算。所谓系统是指对各种经济业务要进行分类核算和综合核算,并对会计资料进行加工整理,以取得系统的会计信息。

  (四)会计控制的客观依据程度相当强

  会计核算必须严格遵循会计规范,会计记录和会计信息讲求真实性和可靠性等,单位发生的一切经济业务,必须取得或填制合法的凭证,以凭证为依据进行核算。在会计核算的各个阶段都必须严格遵循会计法规和会计准则,以保证会计记录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和一致性等。在内部控制体系中,会计法律法规不仅比较完善,而且相当标准。会计标准不仅是会计领域从业人员共同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还为内部控制的各项活动,从设计到执行提供了标准与依据。

  (五)会计控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会计控制是以会计信息为基础、以经济效益(或效率效果)为中心。抓好会计控制就是抓住了企业管理的牛鼻子,管理活动也就容易落到实处了。同时会计实时控制的有效实施也为进一步提高会计控制的灵敏度提供保证。四、结论如何有效破解会计管理中的风险控制,一直以来都是会计控制学中乃至整个会计学科上的世纪难题,会计管理在控制风险、规避风险方面,应充分认知、深刻研究企业发生风险的缘由,分析风险的性质,进而有的放失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规避风险。力求使风险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把风险控制融合在企业会计管理中,为防范企业风险提供管理支撑。

风险管理论文7

  一、引言

  企业在自身的发展当中,通常会遇到很多的财务风险,如果企业发生了财务风险,就会给企业的生存与今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企业必须学会变通的处理在金融市场中遇到的风险,依照市场环境的改变及时调整自身的预算管理体制。鉴于此,本文对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评价与优化进行分析与探究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

  二、企业财务风险存在的原因

  (一)企业实施财务管理的体制不完整

  企业缺乏完整的战略预算管理体制,引发企业在完成管理的时候无法做到有章可循。企业需要创建一套完整的战略预算管理体制[1],增强对企业的监督管控,才可以给企业完成正确化管控。企业要将财务管控与企业的自身的控制相联系,体制不完整或者相关管理人员没有严密根据制度完成其相关工作,都引发制度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战略预算管理的员工素养较低

  有些企业出现了战略预算管理相关人员素养较低,预算管理经验不足,缺乏专业的预算管理技巧与观念,无法较好地完成管理的任务[2]。企业关于员工的培训也未能做好,职员缺乏较好的战略预算管理目光与管理素养,关于企业预算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无法迅速地进行发现,关于政策与制度的改变也缺乏较好的良策,这些都会阻碍企业的战略预算管理的实施结果。

  三、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评价与优化的具体措施

  (一)提升企业资金使用效率,密切关注企业资金管理

  资金作为企业运转的前提,在工程项目的施工当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一个企业的运营管理水准的好坏表现在资金运转效率的`好坏,而企业的效益也跟企业资金的运转存在很大的关联。所以项目施工进行的时候需要将预算管理作为重点[3],特别关注资金的流向,提升资金的科学使用,完成企业的资本得到合理的循环使用,增强工程项目的施工进程与战略预算管控,完成企业长期有效的正确规划,在合适的时候增加企业的规模,让空闲的资金获得有效使用,增加企业的效益,进而完成企业项目管理目的。另外关于企业中的过时废气的设施必须完成改进与维护,进而降低旧设施带来的企业较大的损失,实现企业的节能减排。另外企业关于外部的应收账款与各类坏账错账等债权要及时地完成催缴,进而解脱企业的债务链,加强企业有效避免财务风险的水准,增强企业工程项目里财务管理的自身管控。

  (二)增强预算绩效管理的风险控制

  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步,企业获得的发展空间更加广阔,企业的机遇更大了,挑战也就更大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中,风险跟效益是同时存在的,企业必须提升自己的风险观念,增强对企业风险的防范与有效管控,企业的风险管控必须将预防作为主要,就是利用添加、弥补或者标准化各自身控制环节来减少可能存在的风险。利用创建企业风险预警体制与风险管控体系,让企业在遇到风险的时候可以快速使用方法解决。企业要在企业的内部培育风险意识,创建预算绩效目标跟踪体制,监督预算绩效目标工作的实施情况,每隔一段时间就给预算绩效目标的工作完成归纳与评定,关于预算绩效目标工作未落实的必须增强落实速度与力度,目标工作发生问题的必须迅速避免风险。另外企业必须增强企业自身的沟通,确保企业信息交流通道的顺畅,在企业发行的方法当中,所有员工必须积极加入,确保企业的措施能够每个人都进行参加,才可以降低企业的决定失误,减少决定中的风险。

  (三)增强给预算绩效管理的相关员工完成培训

  员工作为企业的核心,员工的个人素养较低就无法较好地引领企业的运转。企业必须定时给预算绩效管控的工作人员完成相应的培训,提升人员的专业技巧与工作素样,培育爱岗敬业、尽职则守的个人职业道德[4]。关于企业的管理人员,企业也必须完成定时的培训,培育管理者预算绩效管控的想法,让管理人员关于预算绩效管控拥有其基本意识,接着走出预算绩效管控的认知盲点,增强对预算绩效管控的高度关注。定时派送企业的管理人员完成外部交流,快速的更新企业管理人员的预算绩效管控数据,确保管理人员获得的思想能够满足时代的发展需要,这样才可以确保企业的管理水准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

  四、结语

  通过本文探究,认识到企业财务风险存在的原因,因此对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评价与优化的具体措施进行加强便显得极为重要。然而,这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从多方面完善,比如增强给预算绩效管理的相关员工完成培训。进一步为我国企业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评价与优化奠定尤为坚实的基础。

  作者:李童 郭雪晴 单位:河北大学

风险管理论文8

  一、建筑施工企业中财务风险的类别

  1.筹集风险。建筑施工企业资金的来源渠道主要能分为三种:一是企业自有资金;二是通过融资筹集资金;三是通过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贷资金。近年来,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多通过融资筹集的方式来获取资金,所以资金筹集是否成功将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经营及后续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具有地域分散的特殊性,使得企业财务资金集中管理比较困难,加上建筑工程施工是一项建设周期长的特点,且资产负债率较高,导致建筑施工企业借贷受限制较多,这就进一步增强了企业通过融资来筹集资金的困难。

  2.投资风险。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必将会下降。一些施工企业迫于生存发展压力,采取了低价竞标的模式,中标后的项目合同价格较低,加之人工费上涨及材料市场价格波动,就极易令企业出现亏损,从而使企业出现财务风险。基于这样的情况,若是建筑施工企业仍没有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来控制项目成本,消除低价竞标所带来的潜在利润风险,那么极有可能使得企业承受毁灭性的打击。投资风险是企业对外发展中不可避免的,所以,企业必须重视这一情况,从而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来规避投资风险或是将投资风险所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3.成本控制风险。成本控制是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之一,也是工程施工的重要环节。人工费、材料费、台班费是建筑施工企业成本最重要的三大组成部分。人工费的管理的风险在于杂工的管理,杂工管理不善容易导致的直接成本流失反映在串工、重复记工、工作效率低下等方面。材料费管理的风险则在沙石等地材的管理上。沙石管理的难点主要体现在缺少采购员的监督,进场的方量往往只能根据仓管员的签收单来计算,缺少审核的依据且事后无法追溯。班费的管理风险就在于以时间来计算台班费,很容易虚增台班时间,给项目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

  4.流动性财务风险。流动性财务风险是建筑施工企业中最常见的风险。由于我国建筑市场中分包机制的存在,使得各种建筑工程经常被转包、分包,而一些小的分包企业流动资金不足,按照合同规定需要建筑施工企业进行垫付,这就容易造成建筑施工企业流动资金紧张或周转失灵,从而引发流动性财务风险。此外,如果企业自身在生产、经营、管理方面做的不到位,也容易引发流动性财务风险。

  二、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措施

  1.降低资金筹集风险。降低资金筹集风险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建筑施工企业应积极主动的拓宽筹资渠道,在资金周转紧张时,通过多渠道来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如银行流动资金贷款、办理银行承兑汇票支付材料款等,从而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第二,建筑施工企业在筹集资金时,应认真分析工程项目,从而计算出利润率是否高于成本率,最差的结果下利润率是否与成本率成正比,只有利润率高于成本率,建筑施工企业才能盈利,如果利润率与成本率成正比,那么企业的损失也仅是极小的一部分,只有正确计算出项目利润了与资金筹集成本率的比值,并确保是利润率是否高于成本率,这样才能有效降低资金筹集风险。第三,建筑施工企业在进行资金管理时,应做到统一调度,这样能够充分发挥资金规模优势,提高资金运行效益,从而降低资金筹集风险,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2.建立投标风险评估机制。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低价竞标模式的出现,建筑施工企业要在这一情况下站稳脚跟并激流勇进,就必须建立投标风险评估机制,而后以投标风险评估机制为依据,科学的选择投标项目。杜绝低价竞标、见标就投,避免为了中标而令自身利益受亏损。工程项目招投标可谓是成本控制的源头,因此,控制好招投标工作即是从源头上降低了风险的发生。企业在取得招标文件后,必须结合工程项目要求和自身实际情况来进行全面的考虑,对工程项目的风险成本进行计算,最后在确定是否继续进行投标。另外,建筑施工企业在选择投标项目时,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建设资金不到位不承接;有大量垫资的工程项目不承接;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的工程不承接。以此避免盲目投资,通过选择合理的投资项目来降低投资风险。

  3.加强成本管理。企业成本管理不当是造成财务风险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加强成本管理,强化内部控制,建立项目全额承包责任制,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建设中,必须对合同工期、施工现场条件、目标责任成本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而后根据施工设计图纸与相关技术规范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制定合理、经济的施工方案,从而实现提高质量、减短工期、降低的目标。

  4.重视收尾清算、债权清收工作。建筑施工企业应加强对收尾清算、债权清收工作的重视程度,并为此设立专门的机构,以便集中统一管理竣工项目的结算,落实项目经理为第一催收责任人,从而避免由于人员调转而导致结算工作混乱情况的出现。建筑施工企业还应定期核对与建设单位的所有来往款项,以便为最后的工程结算提供依据。此外,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和催收工作,这是实现资金回笼的关键工作,若是应收账款的管理和催收工作不到位,使得企业资金无法回笼,那么就极易令企业陷入财务困境。

  5.加强资金管理。资金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以及发展的动力支柱,缺乏足够的资金,那么企业必将陷入财务困境,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必须提高对资金的重视程度,加强资金管理,从而为企业防范财务风险提供重要支撑。同时,企业还应推行资金预算管理,建立健全完善的预算控制体系,以此为企业资金的预算管理工作提供重要保障。不断扩大资金预算范围,加强各环节的资金周转性控制,通过建立的预算控制体系对企业现金流量进行有效的管控,提供企业对风险的认识,尤其应重视资产流动性风险与支付风险。企业应严格控制现金流量的出入,加强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等环节所产生现金流量的管控。针对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地域性分散的特殊性,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实现资金集中统一管理,以此规避或降低财务风险发生概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市场的竞争也愈发激烈,使得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发生概率也在不断上升,这对于建筑施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本文从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概述,建筑施工企业中财务风险的类别以及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措施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风险管理论文9

  【摘要】目的分析风险管理在提高精神科护理安全中的积极作用,并对护理干预体会进行总结。方法分组后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方法,观察组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护理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风险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98%,对照组护理风险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5.0%;观察组家属投诉率为2.33%,低于对照组15.91%,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险管理模式能够减少精神科临床护理不良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家属的满意度。

  【关键词】风险管理;精神科;护理干预;安全管理

  精神疾病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在对此类患者开展临床诊疗时,除了做好常规治疗外,还要积极对患者开展良好的护理配合。本研究主要目的为分析风险管理在提高精神科护理安全中的积极作用,现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方法选择我院87例精神疾病患者,将其作为观察对象,患者年龄14~69岁。所有患者均符合精神疾病相关诊疗标准[1-3],且家属对相关诊疗措施知情,并签订同意书。根据护理方法将87例患者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4例),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0例,平均年龄(51.23±2.47)岁。观察组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2例,平均年龄(50.97±2.51)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可进行详细比较。

  1.2排除标准

  (1)年龄>70岁者;(2)无法配合相关诊疗措施者;(3)无家属或法定监护人者。

  1.3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方式,护理人员严格按照精神科相关护理流程对患者开展护理干预,并正确执行医嘱及相关规定。对观察组患者按照护理风险管理模式执行护理服务,风险管理模式如下。(1)强化护理人员风险识别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护理人员要不断树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意识,定期对精神科相关护理人员开展业务培训,提高其风险识别能力。对精神疾病患者临床护理工作各个环节可能存在主客观风险因素进行积极识别,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总结,分析导致精神科护理风险的主要原因,进而不提高护理风险的预见性。(2)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成立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由1~2名主治医师担任技术指导,护士长作为管理小组组长,护理人员作为小组成员。定期组织相关活动,对精神科护理风险因素进行总结,并对其进行科学评价,提出可行解决方案。同时,将科室内部易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环节绘制成流程图,提醒理人员关注潜在风险。患者入院接受治疗后,要及时向患者家属了解病史、过敏史,最大程度消除将护理风险。(3)制定护理风险预案管理制度:明确精神科临床护理主要流程,针对易出现风险的环节,要充分利用规章制度对其进行干预。例如,正确执行科室消毒灭菌流程,为患者创造良好的病房环境,使诊疗环境更加符合精神疾病患者的生理、心理需求。对精神科护理人员交接班程序进行规定,并要求所有人员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执行护理服务。对重点患者(存在高危护理风险及具有不良倾向者)护理记录单进行详细记录,强调相关单据书写的规范性。护理人员要严格按照患者实际需要,做好急救物品准备。

  1.4观察指标

  对两组护理风险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家属投诉率进行比较,并做好详细记录和分析。

  1.5数据统计方法

  文中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卡方(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值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3例患者出现风险不良事件,安全风险发生率为6.98%。对照组11例患者发生风险不良事件,安全风险发生率为25.0%,两组患者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仅有1名家属投诉,护理投诉率为2.33%。对照组7名家属投诉,护理投诉率为15.91%。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精神科开展护理风险管理,强调以预防风险事件为主,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能动性,使护理干预工作更具全面性。本研究观察组患者接受风险管理模式,并与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方式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风险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家属投诉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研究结果与权威文献研究结果基本相符[4-5],不仅说明本研究相关结果的'真实性,同样也表明风险管理模式能够减少精神科临床护理不良风险事件及家属投诉率,对规范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郭蓓,段波,郑育红.风险管理对提高精神科护理安全的作用与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20xx,21(10):2625.

  [2]程俊,张瑜,李彦,等.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风险管理措施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xx(4):80-81.

  [3]于丽华,刘贵.风险管理对提高急诊科护理安全的作用与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xx,10(29):7164.

  [4]张晶波.探析风险管理提高精神科护理安全的临床价值[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xx,2(22):4677,4679.

  [5]夏玉莲.精神科护理安全与风险管理的探讨[J].现代临床护理,20xx,8(11):45-46.

风险管理论文10

  摘要:我国从事转包业务的航空制造企业不断增加,而由于转包项目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项目失败的例子屡屡出现,因此实施风险管理对于转包项目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本文详细阐述了风险管理的过程,并结合转包业务的特点介绍了风险管理中常用的工具与方法。

  关键词:航空转包;项目风险;风险管理

  一、航空转包项目

  我国航空制造企业与世界知名航空制造企业之间的合作不断深入,合作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主要形式有项目合作、技术合作、联合开发、转包等。转包项目是我国航空制造企业按照客户的设计图纸和技术规范生产,向客户交付零件、组件、部件或者产品的合作形式。要开展航空转包业务,首先公司的质量体系要获得相应的认证;其次要完成客户图纸与规范的理解与转化,并且要完成制造过程涉及的特种工艺能力的建设,获得客户的批准、还要完成符合国际航空标准原材料、标准件以及辅助材料的采购等工作。之后,开展工艺试验,摸索加工与测试方法,再到生产效率提升,最后达到项目的成熟阶段—高效的批量化生产。上述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影响着转包项目的成功与否,因此从项目立项开始就应对其进行识别与管理,即开展项目风险管理。

  二、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项目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美国项目管理协会制订的PMBOK中将风险管理分为六个过程:风险管理规划、风险识别、风险定性分析、风险定量分析、风险应对计划、风险管理和控制。基于航空转包项目的特点,通过开展上述六个过程,并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对风险进行识别和管控,最终降低项目的风险。

  (1)重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风险管理不能流于形式;

  (2)对风险管理进行系统性的策划;

  (3)注重风险的动态与跟踪管理。

  1、风险管理规划。

  风险管理规划是对项目、订单或者合同执行中风险管理流程进行系统性定义的过程。包括定义风险管理过程的各项子过程/活动、过程绩效、过程检查及分析改进等内容。

  2、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的环节。由于风险识别工作处在风险出现之前,加之受限于参与风险识别人员的知识与经验水平,另外风险也在不断地演变,这些都使得风险识别极具挑战性。尽管如此,我们可以通过使用一些方法使得风险识别工作有章可循,例如检查单法、头脑风暴法、风险事件案例法、面谈法、专家调查法等。另外国外航空企业常用的FMEA(失效模式与后果分析)也是风险分析非常有用的方法。

  3、风险分析。

  一般按照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后果两个维度对风险进行评定。风险值=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发生的后果。当风险值<9为低风险,属于可接受风险等级;9<风险值≤35,为中等风险,需要采取措施;风险值>35,为高风险,需要特别关注并立即采取措施。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风险的评定准则。

  4、风险应对计划。

  在风险识别之后,就要编制风险应对计划。风险应对计划的编制也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和专家调查法。常用的风险应对方法包括:消除风险—在转包项目中有的风险是可能通过某些手段消除的.,例如采用不同的技术,工艺方法来消除技术上的风险,通过采用备份供应商的方法可以消除采购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降低风险—如果暂时找不到消除风险的方法,那么可以设法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或减少风险所带来的影响。分担风险—可以通过利益相关者来分担风险和利益,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供应商、分包商、合伙人甚至客户。例如,对于技术开发难度很大的转包项目,可以与客户协商,让客户免费提供项目开发阶段所需要的物料。消解风险—如果要去消解风险,那么可以以管理储备的形式形成缓冲或在进度计划中考虑额外时间。在应对计划中需确定应对措施、责任部门、完成时间以及完成的标志。编制完成的应对计划纳入项目行动计划跟踪表,对其完成情况进行跟踪。

  5、风险管理和控制。

  项目负责人应对风险应对计划的完成情况及效果进行跟踪和评价。如果制定的应对措施并未降低风险值,则应重新制定应对计划。

  三、结语

  项目风险管理是国际知名航空企业运用最广泛的项目管理工具之一。我国航空企业通过参与转包生产业务,在获得经济效益和能力提升的同时,也应将这一方法运用于公司内部其它的管理中,从而达到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哈罗得科兹纳。项目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xx。

  [2]亚伯拉罕施塔布。项目管理流程、方法与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

风险管理论文11

  摘要:本文以现阶段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研究成果为理论基础,并结合目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对其存在的风险现状进行系统分析,并对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探讨,从二者之间的联系中讨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参与银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最终实现城市商业银行对内部审计与风险的进一步有效管理。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管理。

  一、引言

  银行业是世界金融业发展中的主体行业,它的有序发展决定着世界经济的增长与运行安全,因此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现阶段随着城市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以及商业银行自身风险性的不断上升,目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问题已逐渐成为各界所关注的问题。银行在应对自身风险时,主要施行银行监管部门的监管、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社会监督以及行业自律等有效途径及有效方法实现对银行风险的控制与管理,另外,现阶段除了银行的外部监管途径之外,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在银行管理与控制中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能够提升银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促进银行更安全、更稳定的发展。因此,本论文便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如何实现风险管理职能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与分析。

  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城市商业银行风险分析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包含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等,我国20xx-2010年城市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处于逐渐上升趋势,而不良贷款总额及不良贷款率也逐渐上升。20xx年,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达325.6亿元,而不良贷款率达到0.9%.因此其风险率也在不断上升。

  (二)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1.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现状分析。

  (1)监管体系存在相应的落后性。内部审计部门在银行中归银行总行或分行行长直接管理,银行内部审计人员的调配、工资发放等都由行长直接进行管理。

  但是银行内部审计部门不直接向银行董事长汇报工作,因此混乱的组织领导关系造成审计部门权威性及独立性的缺失。随着我国银行业制度改革与发展,商业银行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金融企业,各行长在进行企业决策时将银行的利益放在首位,导致银行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并不能第一时间汇报给最高级管理阶层。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计部门二者在工作中存在相互影响、利益相关等联系,因此二者之间在商业银行中的地位相等,这就使得审计部门的工作受到一定限制,内部审计工作逐渐趋于形式化。

  (2)银行内部审计工作手段及方法单一且具有落后性。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在内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时其工作重点主要是对原始凭证的审查,这种审查管理方法属于事后审查,与国外商业银行具有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效果具有非常大的差异性。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落后的审计方法及单一的审计手段造成审计部门在工作中处理问题的时间过长、成本高、效率低下,从而使得银行内部审计风险及管理风险进一步增加,同时,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工作人员在工作时常凭借主观判断,因此其科学合理性较弱。目前,由于现代互联网的不断建设与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业务操作时其操作手段逐渐趋于虚拟化,而现实中审计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在工作时还是使用传统的操作方法进行工作,这样就造成部门工作效率的低下,使得银行内部问题得不到根本性的认知与解决,因此无法将风险管理落实到具体的实际操作中,最终影响银行的发展。

  2.我国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风险识别欠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缺失以及风险管理人才及信息交流沟通的缺乏。

  虽然我国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已按照标准建立了银行风险管理构架,同时也设立了相应的管理部门以及管理体制以更好的对风险实行控制管理,但是根据调查研究发现,银行风险出现的数量与银行部门及银行目标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风险管理相关部门在工作中,很多制度及工作内容并没有真正的发挥其工作效用,因此银行在对其的控制中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性。

  企业风险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与偶然性,因此虽然部分银行在风险发生之前便对目标进行设立并对解决问题方法进行了相应研究,但是其并不能真正高效的解决银行随机产生的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在对信息进行管理时,是按照不同的阶层进行同一信息的传递,因此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能会造成信息的流失,使得最终传递的信息不足以体现目前银行真正所面临的问题及风险,因此错失了及时规避风险的最佳时间;目前我国银行行业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非常缺乏,现代银行业风险管理专业人才需要具备金融风险管理的专业知识、具体的操作实践技能以及较高的综合素养,但是我国对于风险管理这一概念引入时间较短,这一方面的专业人才较少,是银行风险管理发展的根本局限性。

  (三)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必然性与可行性分析

  1.必然性分析。

  (1)银行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建立的需求。

  银行风险管理的最大效用便是在银行风险发生之时,对其风险进行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并采取一定的防风险措施,使得银行避免因风险的出现而造成自身的损失;在损失发生后,银行风险管理可使损失发生后所必需的资源与银行自身发展中所需资源尽量处于平衡状态。银行属于金融行业,其自身的特性便决定了银行风险因素的存在,因此银行的管理层应将风险管理重心置于风险来临之前的防御机制的建立,而并不是在风险来临后对其进行损失的补偿。现代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部门可将审计范围进一步扩大,主动寻求银行风险规避方式及防御机制,使得银行可更好的确立自身的业务发展目标及经营方向,从而促进银行更好的发展。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能够满足银行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建立的需求。内部审计人员在日常的审计工作中对银行内部的各个岗位职责及工作具体操作手段等都有一定的了解,因此通过对银行风险管理知识的`学习并对其进行监控可全面细致的了解银行风险的影响因素,这样有利于银行掌握具体的风险规避方法,并及时的对现有的风险管理政策进行调整,将银行的长期风险策略与短期风险目标相协调,最终实现银行风险体制的完善。

  (2)银行风险管理政策执行的需求。

  目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管理制度主要实行总行管理,这种管理制度内部所包含的级别较多,不利于对各个分行的管理,同时也不利于银行内部信息的交流与传达。银行现行的风险管理政策不利于对风险进行及时的处理,从而造成银行风险管理的隐患。内部审计部门是银行中的重要管理部门,它不仅要对银行中的财务及工作报告等进行审查,同时还要对银行各个阶层风险管理职责进行管理。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在银行组织结构中具有独立性与权威性,因此在工作中可以对其他部门进行权利威慑,使其自觉的对风险管理制度进行实施操作。同时,审计部门还会对各部门的风险管理政策执行效果进行检查并做出相应的政策处理,这就使得其他部门必须尽可能的保证风险管理达到预期的目标。内部审计部门可以适当的对银行管理政策缺陷进行研究,使得风险管理制度及政策得到有效实施,最终实现银行的发展目标。

  2.可行性分析。

  (1)内部审计组织地位具有保障性。在城市商业银行中,内部审计部门不参与银行的商业活动,它主要是对商业银行内部的活动及有效性进行管理,在银行具体的商业活动中不用承担业务的直接责任,因此内部审计部门在商业银行部门中具有其特有的权威性与独立性。现阶段,商业银行内部最高决策以及最高风险承担者主要是由银行董事会决定与承担,董事会通过对银行现状进行分析,从而制定相关的风险策略、准备风险所需的资源,并通过风险管理等部门实现对银行风险的管理。内部审计部门在职能实施过程中,主要向审计委员会进行报告,从而有利于对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进行了解,预测银行风险的发展趋势,以便不断的修正及完善银行战略措施,更好的实现对银行风险及自身发展的管理。内部审计部门在行政上主要受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这种管理方式可使审计人员获得其他部门的相关资料,有利于银行内部信息的有效及准确传输,同时也有利于对各个部门运营活动中的具体实施手段的监督并对上级领导提出可行性建议。以上两种相统一的管理模式有利于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与独立性,有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进行,进而保证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2)内部审计制度规范具有保障性。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正在对新资本协议进行不断的建立与完善,不断的制定银行工作指引政策,同时结合《中国内部审计规范》等相关制度对商业银行进行更加完善的管理,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保证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与独立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银行审计部门的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使城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容不断完善,不仅可以满足我国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的具体需求,同时也是城市商业银行目前发展的实际情况与实际要求。

  三、内部审计在我国城市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一)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

  在市场经济发展及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也加大了企业风险产生的可能性。银行破产及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使得各企业的管理阶层意识到市场发展的风险性,因此管理阶层开始探索并采取内部审计手段来控制企业中存在的风险,以保证风险发生在企业可接受的程度之内。此前,随着企业对审计工作的不断重视,国际上的外部审计业务开始逐渐出现并快速发展,这就对行业内部的企业审计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内部审计要想更好的发展实现自身的存在价值便必须要对现有的审计方法进行改革,将审计重点与审计项目存在的风险相结合,这一方式的改变使得内部审计取得更好的发展,使其逐渐取代传统的审计模式成为主导模式。

  风险管理过程中开展的风险管理审计,主要是对现阶段城市商业银行内部所施行的风险管理政策及模式等进行系统的分析与研究,是银行相关部门对银行风险管理之后的继续监督,内部审计开展的风险导向审计主要是对银行进行风险处理措施之后,所存在的剩余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性建议,最终使剩余风险的风险指数降到该商业银行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内部审计人员在对银行风险进行评估管理时,将审计风险模型作为基础进行审计,主要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对银行内部的剩余风险进行评估与确定,同时利用审计程序将其风险降至商业银行可承受范围之内。

  因此在该项程序中,审计人员不仅可以有效的检测审计风险,同时还可以控制银行内部剩余风险,从而有效解决并控制银行经营风险。

  (二)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比较分析

  1.控制基础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内涵研究。

  (1)控制基础内部审计。上世纪上半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商业企业的大规模建设,人们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也越来越重视,之后便出台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法案以实现并巩固其在企业组织中的重要地位,内部审计在此基础上也得到逐渐完善与发展。人们对内部审计的重视开始于美国相关宪法对公司会计记录保持的要求,这一要求奠定了内部审计工作在组织中的必不可少的作用。在之后的法案中规定了企业的管理层在不知情情况下,所做出的一系列组织及违法经营活动,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这一制度的发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管理阶层领导人的工作压力,他们只有从内部控制制度入手,对企业的行为等进行一定的规范,才能有效避免风险。以上相关法律政策的制定,则使得企业内部审计需要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加以审计才能保证企业的规范安全运转,在此背景之下,控制基础内部审计得以成立。控制基础内部审计的主要目标是对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是否遵守相关法律规定的情况进行监督,从而找出企业中未遵循法律法规的情况,最终对企业未遵循法律法规的改善措施进行制定。

  (2)风险管理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审计是商业银行为了更好的处理银行风险所产生的一种新兴事物,它主要是对银行内部所存在的固有风险进行长期有效的管理,并对其风险管理因素及内容施行的效果进行研究及评价,最终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因此风险管理程序的适当性及风险管理目标的完成情况,是对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过程有效性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对风险管理程序的适当性分析主要包含风险认知、风险评估以及风险处理等内容。银行风险的认知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对现有的银行风险进行识别,并提出未被识别的风险;风险评估主要是审计人员对现有的风险评估进行分析与检测并对其中不合适及不全面的风险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修改;风险处理主要是内部审计人员对相关职能部门采取的风险识别及风险评估措施进行研究,分析其措施等是否恰当。

  2.内部控制审计与风险管理审计的区别比较。

  (1)定义差异性。内部控制审计主要是指对企业内部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企业经营活动的有效性等进行相应的评价;风险管理审计其内涵主要是指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的发展战略目标而将风险管理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将审计的确认与咨询环节作为其发展的实施手段,运用系统的准确的审计方法对企业风险管理环节中的过程及效果进行分析评价,最终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2)目标差异性。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主要是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健全性、核实性及效率等进行控制与评价;风险管理审计主要目标是对企业内部风险管理设计程序及执行方法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分析评价。

  (3)实施方法的差异性。内部控制审计主要采用分析、测试及抽样等方法进行分析;而风险管理审计主要是采用预警分析、综合评价以及专业判断等方法进行风险管理的分析与评价。

  3.实施风险管理审计的必要条件及意义分析。

  (1)实施风险管理审计的必要条件。风险管理审计模式是由各个要素组合而成的统一整体,主要包括企业治理结构、企业内部审计环境、企业战略目标以及审计资源等。它直接决定着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在各部门间的地位作用以及实施管理模式;企业内部审计环境是企业实施风险管理的条件,是风险管理审计模式实施的基础,它可以为其他的各要素提供相适应的结构。审计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风险管理审计的具体操作与实施,反之,风险管理审计模式的有效开展也会对企业内部审计环境产生一定的改善效果。

  内部审计战略目标的制定是实施风险管理审计的必要条件,它决定着风险管理审计在企业风险中的作用,同时也影响着企业内部审计资源的有效整合与配置。内部审计资源主要是在风险管理审计实施过程中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及财力等资源的总称,资源的合理配置影响着风险管理审计的具体实施与操作,因此它是风险管理审计模式开展的必要基础。内部审计能力的高低是企业风险管理内部资源应用的决定性因素,较强的风险管理审计能力可以将企业资源优势最大化发挥,因此其是风险管理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

  (2)意义。风险管理审计的实施不仅可以对企业的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同时还可以对各部门之间的经济效益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企业风险管理审计部门在进行工作时,其工作范围涉及到商业银行内部的各个部门,因此风险管理审计部门在开展工作中,不仅可以与其他部门产生一定的沟通,同时还可以在各部门间产生相应的协调作用。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各部门之间还存在相应的内部风险,风险管理审计部门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能与其他部门间保持相应的独立性,因此可以对各部门进行协调管理,以避免重大风险的发生。

  四、结语

  综上所述,风险管理审计是新型风险管理理论,评价其在使用过程中的有效性能够帮助商业银行实现组织目标,因此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银行业与风险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银行必须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才能真正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及自身的发展,因此城市商业银行在运营过程中将内部审计逐渐应用于广泛管理中,对银行的目标实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的不断完善与应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问题一定可以得到有效管理与控制,减小银行发展风险。

  参考文献:

  [1]郝斯佳。基于风险管理框架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问题研究[D].兰州商学院,20xx.

  [2]秦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研究[D].济南:山东经济学院,20xx.

  [3]薛绍君。关于内部控制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机理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xx.

  [4]何洋。我国商业银行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研究[D].兰州大学,20xx.

  [5]杨国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xx.

  [6]杨佩佩。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内部审计评价和管理研究[D].华侨大学,20xx.

  [7]刘媛媛。城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xx.

  [8]刘新宇。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中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xx.

风险管理论文12

  摘 要:手术室是医院内的重要场所之一,医护人员在手术室对患者实施各类手术。由于需要进行手术的患者大多病情都比较严重,因此其在手术过程中发生种种风险事故的几率也比较大,医护人员在手术操作过程中稍有不慎或疏漏就有可能对患者造成身体损伤,严重者更有可能

  关键词:发表护理论文

  手术室是医院内的重要场所之一,医护人员在手术室对患者实施各类手术。由于需要进行手术的患者大多病情都比较严重,因此其在手术过程中发生种种风险事故的几率也比较大,医护人员在手术操作过程中稍有不慎或疏漏就有可能对患者造成身体损伤,严重者更有可能危及到患者的生命。所以医护人员在手术室工作时必须要高度集中精神,尽量避免风险事故的发生。而为了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和对其护理工作做出有力的指导,近年来很多医院纷纷开始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实行风险管理。风险管理能够让手术室护理工作变得更加规范化和安全化,从而有效降低风险事故的发生几率。目前,风险管理己经成为了护理管理中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我院近年来在手术室护理管理方面也做出了许多临床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现随机选取我院自20xx年5月~20xx年5月期间内收治的100例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给予风险管理,另随机选取我院在20xx年之前收治的100例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管理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观察组的100例手术患者是我院自20xx年5月~20xx年5月期间内收治的,其中男性患者有57例、女性患者有43例,各占总数的57%和43%;年龄在18~74岁之间不等,平均年龄(43±8.6)岁;急诊手术患者有32例、择期手术患者有68例,各占总数的32%和68%。对照组的100例手术患者是我院在20xx年之前收治的,其中男性患者有59例、女性患者有41例,各占总数的59%和41%;年龄在16~77岁之间不等,平均年龄(45±9.2)岁;急诊手术患者有36例、择期手术患者有64例,各占总数的36%和64%。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管理方法我院自20xx年起开始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实行风险管理,具体如下:(1)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增强其专业知识,提高其操作水平;(2)提高医护人员的风险意识,增强其工作责任心,加强对其风险处理能力的训练;(3)对医护人员实行人性化管理,合理安排其休息时间,保证医护人员在手术室工作时的精神充足;(4)科学划分护理风险等级,针对不同护理风险等级的患者合理为其调配医护人员;(5)建立和完善风险反应机制,手术之前预先对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事故作出评估,并准备好相应的处理措施;(6)真实和仔细地记录全手术过程和患者的情况,以便出现问题时及时找出原因;(7)随时安排专门人员准备急诊手术,并保证有急诊手术患者入院时能够及时调配到足够的人手。1.3评价指标观察并记录患者在手术室护理中的风险事故发生情况、护患纠纷发生情况、投诉情况以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等,其中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的调查采用的.是我院自制的《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1.4统计学分析对上述临床研究中所记录的数据皆利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对所有计数资料均采取t检验,对计量资料均采取χ2检验,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中有1例患者在手术室发生风险事故(切口感染)、2例患者发生护患纠纷、2例患者投诉、95例患者对护理服务感到满意或非常满意,各占总数的1%、2%、2%、95%;对照组中有6例患者在手术室发生风险事故(3例切口感染、1例意外伤害、2例记录失误)、5例患者发生护患纠纷、9例患者投诉、80例患者对护理服务感到满意或非常满意,各占总数的6%、5%、9%、80%;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护理管理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手术室护理风险指的是在临床手术护理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一切风险事故,手术室护理风险一旦发生,其往往会对手术的顺利进行造成极大影响,并还可能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造成巨大损失。因此,为了降低手术室护理风险的发生几率、保障护理服务的质量,医院应当在护理管理中实行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应当要贯穿在手术室护理工作的全过程当中,医护人员应当要对手术的每一个步骤和细节都进行认真准备和操作,并提前预估好可能会发生的风险事故,从而能够在风险事故发生时及时进行处理。根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采用风险管理的观察组中100例患者的临床管理效果优于对照组的100例患者,两组患者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可以证明,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采用风险管理能够有效降低风险事故发生率、护患纠纷发生率和投诉率,并大大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广大医护人员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和应用。

风险管理论文13

  摘要: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水利施工管理工作呈现出高速运行的态势,在实际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对安全管理给予高度重视,并且积极落实切实有效的安全风险控制措施。本文对水利施工管理安全风险控制的必要性进行了简要分析,并集中阐释了安全风险的控制措施,旨在为研究人员提供更加有价值的建议。

  关键词:水利施工管理;安全风险因素;风险控制措施

  一、水利施工管理安全风险控制的必要性

  在水利管理机制建立和运行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管控工作的实效性,要积极探索更加系统化的管理机制和风险管理路径,施工单位要着重处理安全风险因素和具体项目,避免水利工程施工成本的增多。基于此,借助风险控制机制能在完善施工过程和施工质量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在事故发生后,要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有序的应急处理机制,并且对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予以高度关注,维护水利工程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另外,要从水利工程综合质量和管理水平出发,制定切实有效的水利施工管理安全风险控制机制,结合具体情况和项目要求,从根本上提高施工管理的安全程度,并且促进水利工程项目的全面升级和系统化进步。

  二、水利施工管理安全风险因素

  在水利施工管理安全风险控制机制中,首先要对可能造成风险的因素进行有效梳理,从而才能建立健全对应的处理和控制机制,确保水利施工管理工作能有序完成,也为水利施工管理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第一,水利施工管理中常见管理体制风险因素,在水利施工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由于多数施工单位将重点都集中在水利施工项目质量监督和管理方面,仅仅关注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的匹配程度,并没有对水利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给予全面分析和综合性处理,这就导致常规化工作的落实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在日常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体系中,管理人员并没有结合水利工程实际建设需求制定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具体的管理规范和运行措施也较为片面,这就使得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体制中的缺失性问题逐渐突显出来,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安全隐患得不到全面解决,对于工程结构的可持续发展会产生严重的掣肘作用。第二,水利施工管理中常见管理监督风险因素,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水利施工管理项目的实际质量,就要对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因素进行集中的监管和处理,然而,在水利施工管理项目中却对监督机制和监督力度缺乏重视,安全管理工作得不到全面落实。不仅专业人数较少,且人员的素质较低,对水利施工安全风险管控工作也没有给予全面的'处理。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并没有按照现场安全管理制度制定监督措施,安全隐患得不到全面处理,就会逐渐堆积,甚至会对水利工程施工造成较大的安全风险问题。第三,水利施工管理中常见应急管理风险因素,在实际管理机制建立和运行过程中,安全管理体系存在一定的缺失,使得管理工作得不到有效落实。另外,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以及应急能力的不足也较为严重,尤其是在水利工程施工事故出现后,管理人员的应急能力不能符合实际需求,就会对水利工程的安全化运行产生制约,产生严重的工程安全事故。应急安全管理工作得不到落实,就会对施工人员的安全问题造成严重的影响。

  三、水利施工管理安全风险控制的措施

  针对水利施工管理项目要进行集中的处理和综合性管控,针对具体问题开展相应的风险控制工作,提高管理意识的同时,践行系统化风险控制工作,完成管理项目的具体要求。只有积极落实切实有效的管理制度,才能对施工工作人员的行为予以约束,并且结合人员素质管理培训项目和风险监督机制,一定程度上提高管理工作的完整程度,促进水利施工项目安全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真正践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第一,要完善管理制度,并且优化管理模式的实效性。在水利施工管理安全项目运行的过程中,要对风险控制体系给予全面认知,积极践行系统化的处理措施和管理机制。在管理制度中要结合水利工程项目的需求和安全管理要求,切实维护安全风险控制水平,也要从根本上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制定有效的安全管理目标,维护安全管理流程以及相关规定,实现管理工作和管理效率的同步升级,并且完善管理体系,为工程项目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另外,相关部门要优化安全管理结构,结合岗位需求开展资源的合理化配置,为后续工作的全面提升提供保障,也要对责任意识进行全面分析和综合性管控。在安全管理制度中,也要对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水平进行统筹整合,确保管理流程的完整性。第二,要积极完善水利工程安全风险的监督制度,一定程度上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实际管理机制中,要结合现场管理要求制定切实有效的监督措施和管理路径,完善并优化现场监督措施的实际水平,保证安全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措施,为后续工作的全面开展奠定坚实基础。施工单位要提高安全意识,对水利工程安全管理工作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强化现场监督人员的工作水平,从根本上提高水利工程安全管理项目的工作效率和整体质量,在科学化建构奖励机制的同时,也要对工作流程进行统筹整合和综合性分析,从根本上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维护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也能在优化岗位任务落实情况的基础上,确保制度管理工作的完整性和实效性。只有针对可能存在的问题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才能有效预防管理和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确保水利工程项目施工任务开展过程以及实施过程的完整性,也为整体水利施工体系提供安全保障。第三,要从根本上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积极落实切实有效的应急处理机制,在实际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为了将安全事故的风险降到最低,要积极践行是分析机制,并且结合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开展具有实效性的建设需求,从而维护应急处理措施的完整程度,确保管理人员和施工工作人员能清晰的认知到工作的责任和基本职责,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将施工安全风险的危险性以及经济损失降到最低。在水利施工项目管理体系中,要结合实际需求建立应急小组,针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设计预案,并且集中安排专业的应急人员,对现场进行定期的监督和管理,维护管控措施的完整性,也为后期常规化清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要定期组织安全指导教育讲座和培训,不仅仅要提高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也要对其工作责任心以及应急处理能力进行全面整合和统筹化管理,从根本上增强安全风险防范意识,一定程度上树立正确的安全理念,减少由于安全风险项目引发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水利施工安全管理项目中,要积极落实切实有效的安全风险管控措施,针对具体问题建立具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确保风险控制作用和风险内容处理效果的最优化,积极推进新型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和管控实效性,并且预防事故的发生,提高人员综合素质,不断完善施工安全管理体系,为后续工作的全面开展奠定坚实基础,从根本上提高水利施工管理工作安全风险控制水平。

  参考文献:

  [1]常瑞松.水利施工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及改进对策分析[J].四川水泥,20xx,15(05):279-279.

  [2]陈龙成.水利施工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及改进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xx,15(02):287-287.

  [3]陈立光.水利施工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及改进对策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xx,37(03):784-786.

风险管理论文14

  一、构建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的思考和建议

  总结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管理所显现的基本问题以及通过发达国家成熟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经验可以看出,我国应当积极借鉴国外成熟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管理的成功经验,并针对我国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和产业需要,应尽快构建一套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

  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企业要想保持自身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应对有限的企业资源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保证企业具有比较优势的业务方面保持足够的资源。因此,有效的整合企业的资源,将企业知识产权的法律风险管理问题交给具备相关专业技能和资质的机构,在规定的法律专业活动范围内,针对企业的.委托,提供专业的法律技术服务,为企业制定有效的法律风险管理制度。

  2.树立正确的法律风险意识

  企业作为法律风险的管理主体,企业自身以及代理机构都应树立良好的法律风险意识,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委托代理服务机构必须加强自身的知识体系,逐渐提高代理机构总体的业务水平,对企业的知识产权法律风险体系制定严格的审核制度,避免由于代理机构的原因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同时,应当尽快完善法律代理机构的评估标准,由仲裁机构给予正确严谨的法律意见和建议。

  二、结语

  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管理问题是企业的知识产权以及企业的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相互发展的融合体现,同时知识产权的法律风险管理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国内外企业占据竞争市场份额的重要战略举措。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在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管理方面暂时落后,问题突出表现在缺乏正确的力量指引、法律风险管理意识淡薄、风险管控制度有待提高等重点问题,因此在市场运营过程中遭受了惨重的损失。

  学习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的成功经验,从我国企业自身发展特点出发,制定出适合我国企业特点的法律风险管控模式和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风险管理论文15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地航运工程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世界各地大型船舶制造如火如荼,这无疑使船舶航运成本成为了影响船舶运输领域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航运业是一个海运风险较高的行业,加强对船舶海运风险的管理分析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船舶运输领域经济收益,也对船员人身安全提供了坚强保障。

  关键词:船舶 海运 风险成本 管理分析

  在人类船舶海运发展历程中,有许多船舶在航海过程中遭遇沉船危机,造成了大量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研究表明,许多船舶遭遇航海危机的主要原因是该船舶没有按照当时当地的法律法规严格履职,任何关乎船舶安全的法律法规都需要全体船员的自觉履行,船舶在航海过程中,难以真正受到地面监督机构的有效监督,因此制定行之有效的船舶海运监管机制,必须以充分的海运风险成本管理理论为依据,对船舶海运风险进行控制。

  一、分析船舶海运风险成本的必要性

  在对船舶海运进行风险成本评估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寄希望于技术性监管,还要注意到巨大的海运利益对船员道德的腐蚀,因此,要制定完善而行之有效的船舶海运风险成本分析计划,必须首先充分认清船舶海运风险管理的成本,要以船舶风险成本为基础,制定被船员广为接受的航海规则。海运企业是能源成本较高的产业,有效进行海运风险的成本管理,可以很大程度上节约船舶航行成本,增加船舶海运所获得的实际经济收益,尤其在海运工作的淡季,加强对船舶海运风险成本的管理分析更加成为提高船舶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近些年来海运运输成本不断飙升,除了基本的燃油费用外,其他船舶维护修理材料所需资金也越来越多,一些港口也在船舶运输业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抬高港口适应成本。许多海运企业对于自身航海成本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管体系,这导致许多航运企业严重浪费燃油成本,对船舶维修管理也不注重节约预算成本,船舶运输领域急于解决这一系列突出问题,因此有必要尽快建立完善船舶海运风险成本管理机制,对海运市场进行充分了解,对世界先进船舶制造和运输领域的运营现状进行充分了解,充分掌握世界高水平船舶企业的运营成本和预算规划方案。

  二、节约船舶海运风险成本的举措

  (一)充分掌握船舶海运风险的各项数据

  船舶制造和运输企业,要对船舶风险进行有效评估,准确认识船舶风险成本的各项因素,对造成船舶海运风险的各类问题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将调查研究结果以科学的手段制定成节约海运风险成本规划方案,将预防海运危险的任务具体安排到船舶工作的具体人员,以责任到人的督查机制,保障船舶海运过程的安全性,对于成本要求较高的船舶设施,要采取高科技手段对船舶进行节能和环保多方面的技术改进升级,对价格波动较大的运输成本,要采取有效的市场调查,在成本低廉的时候及时买入,有效减少船舶经济支出,要积极对世界先进船舶维护保养技术进行引进,通过对船舶维修技术的提高,节约船舶维护成本,以完善船舶质量检查的方式,增加船舶使用年限,保证船舶安全的前提下有序运行,加强对船舶海运安全风险的监督检查,充分保障船舶的运行安全,降低船舶危险事故发生率,从根本上降低船舶海运风险成本。对船舶的海运风险进行成本管理分析,根本目的是防止海运事故的发生,保障航海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海运部门的风险成本管理是一门涉及面广的管理工作,必须要对船舶的航海风险和风险成本做出详细科学的测算和比对,以此保障对船舶海运风险的成本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要想提高船舶海运的安全性,就必须对船舶海运风险成本的管理系统进行完善。例如,美国已经率先对船舶海运风险成本进行统计,相关权威数据表明,美国在进行船舶海运风险成本管理之后,船舶运输领域的运输成本大大减少,每一个船员都在这一制度的保障下安全有序的开展工作,美国船舶领域的成功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充分借鉴。

  (二)应对信息不完善条件下的风险成本管理

  在我国船舶海运领域尚且不能为风险成本管理部门提供详实可信的风险成本管理信息的时候,许多船舶生产和运输部门的风险成本管理部门只能简单的依靠并不完整的海运风险成本信息和工作人员的`工作经验进行并不科学的船舶海运成本关系分析。要对船舶生产和运输公司船舶海运风险进行经济层面的分析研讨,就要对船舶海运风险的具体组成部分,进行详尽的分析规划,制定出符合新时代新情况的船舶海运风险成本预算的报表,为船舶海运成本管理工作提供科学可信的理论基础和数据依据,以此保证船舶海运风险成本的有效降低,促使船舶制造和运输领域能源成本的有效减少和船舶海运成本的科学管理,提高船舶海运企业的经济效益。要对我国旧式船舶海运风险成本管理方法和世界发达国家的船舶海运风险成本管理方法相结合,对航运风险成本进行多角度的分析核算,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对船舶海运成本的经济效益分析,除了经济效益之外,还有必要充分考虑船舶海运工作的社会效益。将社会效益于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共同分析研究,以实现船舶海运企业的利益最大化,保证船舶安全航行和船员生命财产的安全。例如,日本的船舶企业曾经出现不注重船舶企业利益而造成的船舶安全事故,船舶的经济效益是船舶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保障,一位的重视船舶的安全风险成本管理,忽视对船舶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视,会导致船舶风险成本管理工作难以进行。

  三、从更深层次上加强成本管理

  (一)从根本上认识到风险成本管理的实质

  在分析研究中,要充分认清船舶海运成本的本质,对船舶海运风险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多层次分析研究,是确保为船舶生产和运输领域制定详尽的船舶海运成本管理方案的关键性要求,要在对船舶海运成本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充分运用科学的风险成本核算方法,以此保障船舶海运过程中尽可能避免风险,保证船舶公司经济利益最大化。要进行船舶风险成本数据的有效测量,就必须掌握科技含量高的风险成本测算技能,要以高度发达的风险成本测算技术对船舶海运风险成本进行风险评估和成本估算,这种科技含量高,可信度强的风险成本计算,也能促进海运管理机构的工作向科学化、系统化的角度发展。要在对船舶海运成本进行估算之前,制定出详尽的船舶航运工作原则,在保证船员人身安全的基础上,进行船舶海运风险成本的估算和记录,不能允许企业仅仅从自身经济利益角度出发,在不能保证船员人身安全的情况下进行船舶海运风险成本的测算,船舶的海运风险不仅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巨大损害,也对船员人身安全带来极大威胁,船舶运输企业必须秉承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对船舶海运风险成本的评测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核算程序,保障船员的工作和生活不受到风险成本估测工作的负面影响。

  (二)注重成本管理分析工作的社会效应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海运风险成本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人们对海运危机的清醒认识以及对海运风险成本的理性思考,都促进了船舶海运风险成本管理工作向更高水平发展。对可能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对海洋生态造成污染的高能耗船舶一律禁止使用,对新型节能环保船舶加大开发使用力度,以此确保船舶海运公司的经济效益和环保工作共同进行,为船舶海运风险成本管理提供良好的调查研究环境。对已经发生和可能发生的海运风险,除了对其进行科学详尽的调查分析之外,还要总结船舶海运工作领域的技术性经验,避免船舶海运过程中再次发生相似或类似的海运风险。要深刻认识到海运行业的社会效益是经济效益的保障,良好的海运行业运行机制,能够保障船舶行业获得更高的社会效益,保证船舶海运成本管理分析工作顺利进行。

  四、结束语

  纵观世界各地的船舶海运风险成本管理工作,船舶风险成本管理工作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发展领域的研究工作,成本管理工作已经上升为决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对船舶海运风险成本进行科学的管理分析,制定相关理论依据和数据资料库,对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船舶运输业的长远发展都具有重要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春来,李光耀,吴兆麟,船舶设备安全状态的量化评价[N].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xx

  [2]古文贤.船舶运输安全学[M].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xx

  [3]关政军.船舶交通事故的分析[N].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xx

  [4]吕一斌.船舶结构安全与海难[J].海运科技,20xx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6-2024 毕业论文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4005682号

联系邮箱:Lw54@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