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工业遗址的利用与更新研究论文
二战以后科技进步致使曾经一度火热的大工业生产逐渐衰退,用于大工业生产的场地也随之被另作他用或是遗弃摧毁甚至成为废墟。西方国家对工业遗址保护和更新利用的研究已有半个多世纪,而在中国过去几十年的新城市建设风潮中很多工业遗址已被新城市规划或者新居民的生活痕迹所覆盖而没有留下可循痕迹。
近些年来国内学术界开始意识到工业遗址亟待保护的重要性并热切关注研究工业遗址的保护和更新利用。然而在中国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的国情下工业遗址保护和利用并未被众人认知,如何保护工业遗址,如何才能合理利用工业遗址和遗产,是保留还是要更新重建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仍然没有定论和模式,且一直在找寻最好的答案。
1.工业遗址产生的原因及其概念界定
工业是科技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产物,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促使手工业逐步转向机器大生产,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生产进入了以生产过程自动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工业阶段,电子控制的自动化机器和生产线改变了机器体系和工业生产的基本面貌,新的工业生产模式和结构的变化使得机器大生产时代的工业生产厂房、场地以及生产工具等被淘汰,便形成了工业遗产和遗址。
什么是“工业遗址”?2017的《莫斯科宪章》中说:“所有由工业生产带来的物质与精神实体以及对这些实体进行的记录与研究,是工业文明的遗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给出这样的界定:“工业遗产不仅包括磨房和工厂,而且包含由新技术带来的社会效益与工程意义上的成就,如工业 市镇、运河、铁路、桥梁以及运输和动力工程的其它物质载体。主要包括建筑物和车间、磨坊、工厂、矿山以及相关的加工提炼场地、仓库和店铺、生产、传输和使用能源的场所、交通基础设施以及生产所用的机械工具,除此之外,还包括与工业生产相关的其它社会活动场所,如住房供给、宗教崇拜或者教育等。”
2017年4月18日,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通过了《无锡建议――注重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工业遗产保护》认为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各阶段的近现代化工业建设都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工业遗产,见证并记录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将工业遗产定义为:“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科技、审美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工厂、车间、磨房、仓库、店铺等工业建筑物,矿山、相关加工冶炼场地、能源生产和传输及使用场所、交通设施、工业生产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相关工业设备,以及工艺流程、数据记录、企业档案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存”。
而我们所要研究的“工业遗址”应该是具有同样价值的工业时代文化衰退后所遗留的场地,以及其包括工业生产所用的遗留建筑、厂房、器具和生产活动痕迹。
2.工业遗址特点及保留更新的必要性
工业生产大多以城市中的河道、铁路、道路作为纽带,工业遗址的厂房群体、大机器工具和景观构筑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并形成一种独特的城市文化。 对工业遗产的深入研究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工业遗产不仅是场地空间上的财富,也是人类发展历史和城市文明的见证,是展示城市文化发展脉络最好的陈设品,同时工业时代变迁的遗留品也承载了一代人的记忆和惦念,更是留给后代去了解和研究历史与发展历程的重要证物。
一些大型的工业场地和建筑在经历了时代变迁之后虽然在使用功能上已经跟不上发展的脚步,但从城市区位和社会价值来看,改造更新和再利用的开发方式与推倒重建相比不仅可以减少大量的建筑垃圾对城市环境的污染,也减轻了重建给城市生活带来的压力,有助于促进新工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而且工业时代的建筑模式有着“形式追随功能”的特征,其符合工业生产的几何美学、逻辑性和建构性对今天的建筑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其中某些临近河道或毗邻城市公共空间建筑风格独具一格的硕大建筑群体也可以成为未来的城市地标,是人们从景观建筑层面上认识城市的重要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