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在学习Cu+_H2SO4(浓)=CuSO4+_H2O+_SO2↑反应时,可以从以下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①浓硫酸是一种什么物质?②浓硫酸反接时会产生什么物质?③浓硫酸溶液中的`哪一种物质与铜发生反应?④硫酸铜是一种什么物质,可以再浓硫酸中稳定存在吗?④在铜与浓硫酸的反应中,硫酸起到了哪些作用,可以用其他物质代替吗?借用这些问题作为导向,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实验反应的条件、步骤和结果,避免学生盲目性思考。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醋与浓硫酸反应的产物,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释试验现象和结果,补全正确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以此得出离子反应方程式。
3.2问题分析
只有明确问题性质才能有目的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将问题与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高中化学知识点抽象且概括,教师只有将问题具体化,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才能达成教学目标。
化学教师在课堂提问时一定要注意设置悬念,即提出问题后,先不给出答案,而是为学生留下一个悬念,用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其目的主要是鼓励学生自己寻求答案,帮助他们培养探索欲。为增加教學的趣味性,在新课导入前准备一段憨豆先生洗衣服的视频,并思考洗衣服失败的原因。激起学生上课兴趣,通过举例引出分类法。大量举例让学生意识到分类的重要性。
师:大家平时洗衣服时怎么分类的?
生:颜色深浅;布料性质;内衣外衣……
师:为什么分类结果不一样?
生:分类标准有差别。
这时教师展示一些图片,垃圾回收、超市货架等。总结日常生活中分类极大地方便生活。这点在化学学习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高中化学知识点零散、琐碎且复杂,存在大量记忆知识点,这就造成大多数学生学习难度较大,难以实现预期学习目标,打击学生学习热情与信息,进而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可以合理解剖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反复理解与记忆,分散记忆各分段知识点,提高化学学习效果。
比如在讲解元素化合物种类时,将铝作为切入点,详细分解与之相关的知识点,分割单质铝与铝化合物,针对性设计内容,分别讲解性质、制法及作用,借助分段式学习方法,强化学生记忆。学习时学生可以反复观察教师设计的微课视频,加深理解、增加知识记忆程度,这种学习方式不会让学生产生厌恶感,降低学习动力,不断丰富知识积累程度。
3.3问题解决
解决问题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学生依托自身知识结构、学习经历及思维方式。整个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当问题可能出现歧义的基础上,从现有知识结构中寻找相应联结,解决问题实现知识巩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但学生之间又存在客观差异性,要保证每个问题的题问都保持在一个恰到好处的度,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教师的问题主动进行思考。教师在提问时要因材施教,问题设计上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将一个的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例如,再讲CO2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实验时,如直接问学生为什么CO2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他们一定会很糊涂说不清,但如果按照教材中所讲,设置对地实验,先观察醋酸能否使石蕊变红,再观察干燥的CO2能否使石蕊变红,水能否使石蕊变红,最后将试纸在石蕊试液中浸泡一下,再加水喷湿,再放入充满CO2的集气瓶观察是否变红。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旁边提醒学生思考:哪一类物质才可以使石蕊变红?CO2可以直接使石蕊变红吗?为什么CO2和水接触后才可以使石蕊变红?他和水之间又发生化学反映吗?这样将一个大问题分解分解成几个不同难度的小问题,学生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作答的同时,有为大部分学生留下思考和提示的空间,增加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教师只是提出一些简单的观察问题,让学生踊跃发言,让学生找到自身价值,更加专心听课,随着教师实验操作深化问题,教师通过引导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回答问题,深入理解知识。课堂上化学老师利用简单的表面现象深入到内部构造,消除同学们的畏难情绪,逐步地掌握知识。
4.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与思维模式,发挥学生主体性,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利用课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化学作为一门实验学科,教师引导学生创新性思考,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不断进行创新性思考。希望通过本文论述,为提升高中化学教学水平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