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数学毕业论文
17 页 客服微信号: bylw8com 客服QQ:3346581880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9

  摘要:文章从四个方面探究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即创设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开展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掌握有效的学习技能;运用信息技术教学, 加速学生知识的形成, 开拓学生的思维模式。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数学; 培养兴趣;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和学习, 笔者意识到想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数学教学必须转变观念, 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如何有效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 自觉地学习数学?笔者谈谈几点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对广大数学教师提出了“情境教学”的教学建议。因此,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立足于现实情境, 从学生的经验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例如, 在讲授“面面垂直判定定理”时, 教师情境引入“建筑工地上, 工人师傅正在砌墙, 为保证墙面与地面的垂直, 用一根吊着铅锤的绳子, 来看看细绳和墙面是否吻合…”伴随着教师的叙述, 向学生展示与叙述对应的图片。接下来, 教师抛出问题“工人师傅或许不知道其中的秘密, 但同学们能找到理论依据吗?”教学期间, 教师利用话语描述并结合图片展示创设教学情境, 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只有这样, 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才会统一, 才会为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增添动力。当然,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必须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 从知识形成的过程出发, 贴近学生的生活, 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挑战性。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上进行根本性变革, 打破传统师生关系的旧模式, 架起架子, 重塑师生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所以, 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 启发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思维主动性, 鼓励学生思考, 争当学生的顾问。例如, 当学生学完“圆的本质”之后, 教师提出了“车轮为什么要变成圆形”,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由的想象力, 自由交流和沟通。这样,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敢于思考, 勇于发表见解。无形中营造了一个富有生命活力的严谨又活跃的教学氛围。在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下, 数学思维和方法的渗透, 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水到渠成, 事半功倍。

  三、开展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技能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有效的数学教学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具体地说, 在开展一个实践教学活动时, 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首先, 学生自己观察物体或现象, 或操作某些学习装置, 在观察过程中要独立思考, 及时与同伴进行讨论交流[1], 以弥补他们在单纯的'观察和操作中的不足。第二, 教师按一定的顺序给学生们推荐活动, 最好是课堂内外形式相结合, 保证整个学习过程中活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第三, 每位学生都要记录活动的过程, 进行反思, 弥补不足。例如, 在“轴对称图形”教学中, 教师首先折叠一张方格纸, 然后用剪刀随机切割一个图形, 最后展开方格纸。这时, 一个轴对称图形便出现在学生面前,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并鼓励做出类似操作。通过动手实践, 学生虽然剪出的图形的形状不同, 但它们都具有共同的对称性。在此基础上, 推导了轴对称图形的有关知识, 学生对其抽象概念和性质产生了深刻的印象[2]。

  四、运用信息技术教学, 加速学生知识的形成, 激发学生数学思维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不能仅靠传统的粉笔和黑板来实现。在教学中, 教师经常会遇到要用更多的语言来解释的概念、动态图形及公式等知识点, 而这往往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辅助,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和材料。例如, “20xx年晋江质检的数学试卷”中最后一道填空题中, 在求EF的取值范围过程中, 绝大部分学生能正确求解最小值, 但在求最大值时, 需要不断地作图加上合情的推理才能快速找到最大值的特殊位置。在平时的教学中, 如果教师能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对这类题目进行展示并讲解其变化的过程, 就能增加学生对这类动点问题的内在认识, 减少恐惧心理, 形成足够的几何动态意识, 做到“动中取静, 以静制动”, 从而达到解题目的。

首页 上一页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尾页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6-2024 毕业论文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4005682号

联系邮箱:Lw54@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