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课程整合理论
广义上讲,课程整合是指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超越不同知识体系,以共同要素为核心安排教学活动。狭义上讲,课程整合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课程融合成一门课程组织教学,以期形成合力,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超越原课程设置目标。
三、整合课程,建立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
医学院校现有的汉语和中国文化的课程体系是分科形式,即汉语课下设基础汉语和医学汉语;中国文化课只设在一个学期,共计32学时,由英语专业教师进行全英文授课。整合后的课程体系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开设主题文化课,由中国文化专职教师授课,采用双语教学模式,课时根据具体主题确定。其中,主题文化课与汉语课紧密联系,形成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同时又与文化理论课互为补充,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联系。整合课程将弥补文化课时的不足,平衡汉语课和文化课的比例;整合课程将避免传统分科教学造成的语言课和文化课教学内容的交叉重叠;整合课程将实现“理论与实践、语言与文化”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临床实习打好基础。主题文化课程建设遵循三个原则:第一,规范中国文化理论课(英文授课)的内容,避免与汉语课内容的重叠。第二,规范汉语课中的文化主题,将具有实践探究意义的文化元素纳入主题文化课上,汉语课上不做赘述。第三,创建主题文化课程,将汉语课中具有实践探究意义的中国文化元素设为主题,开展体验式教学,增加实践环节、合作环节、探究环节和展示环节。
四、整合课程,激发教师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课程整合要求汉语教师和文化教师不能像以前那样“各自为政、互不通气”,而是要加强协商合作,共同确定文化主题。主题可以是取自教材的文化内容,也可以是社会热点问题。如:中国节日、中国艺术、中国服饰、中国饮食、中国风俗、“双十一”、大学生驴友等。主题必须兼顾实践性、合作性、内涵性、展示性等特点。主题确定后,文化教师应发挥创新精神,根据不同主题撰写教学计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数、评价体系及评价手段、研究性问题等。另外,每学期末要进行教学反思,体现在教学计划的备注中,为以后教学的不断完善提供建设性意见。
五、整合课程,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
“意识中最重要的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就是个人对外界刺激总体性的、独特的反应”。文化自觉意识就是个体对文化客体具有主观敏感性、文化对比能力和文化包容态度。文化自觉意识一方面表现为确认本文化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同时也确认他文化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奉行文化交流、文化共处,不搞文化独尊、文化强权。文化主题课既能为留学生提供中国文化主题的实践探索环节,同时也能为留学生提供展示环节,包括中国文化作品展示和PPT展示,在PPT展示中,对于挖掘文化主题内涵、探讨本族文化与其不同、进行文化符号创新的展示给予高度评价,为不同生源国留学生提供文化交流平台,充分培养留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
六、整合课程,创新教学模式
整合后的文化主题课采取“三三制”教学模式,即讲授占三分之一,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占三分之一,学生汇报占三分之一。实现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同时也促进教和学双主体的和谐发展。“三三制”教学模式集中体现出学生为中心的特点:第一,文化主题确定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文化主题由学生敲定,教师只提供可选择主题。第二,文化体验过程中学生是任务执行者、问题解决者,教师只是引导者和鼓励者。第三,主题汇报环节中学生是任务的`归纳总结者,教师是欣赏者。“三三制”教学模式注重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前期准备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引进相同主题的不同民族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通过比较和探究,扩大学生视野,提升文化融合能力。
七、整合课程,提高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课程整合后的课程体系更加符合教育发展规律,更有利于提高留学生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HSK水平考试作为广义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化考试,能客观考查汉语为非第一语言的考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鉴于HSK的权威性和成熟性,我们以此对两个年级的164名学生进行了两次HSK四级测试,两次试卷对照筛选后,保留153份有效试卷。第一次考试是在文化主题课开课前,第二次是文化主题课开课一个学期(16学时)后。分析发现,第二次考试成绩高分段和中分段人数明显增加,分别增加了35.85%和33.33%。低分段人数明显减少,减少了40.23%。这充分证明,整合后的课程体系有利于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提高中国文化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