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对劳动关系调整的重视与融合需要通过企业内部劳动关系调整、制度的建立健全与有效运行加以保障。企业内部的X会制度、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应当是各类企业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定制度形式;而职代会制度、民主评议、厂务公开、合理化建议等制度形式在管理者主动建立的情形下,一般要比那些自上而下要求的运动式做法更能赢得员工的信赖;中国传统的强调非正式关系的人文关怀无疑成为中国管理文化的主要特色;而在一些跨国公司行之有效的参与制、申诉制等形式也往往会对员工有较强的吸引力。尤为重要的是,劳动关系调整制度的运行必须要以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和利益表达为起点,以劳资合作为宗旨,以劳动者对劳动成果的分享为动力,以提髙员工满意度为标准,以劳动契约与心理契约的互动互补为保证。
在这样一些观念、原则和制度要求下,目前通行的人力资源系统关于招聘、解雇、工资福利管理为主体的组织设置和功能定位,应该积极予以调整。如前文所说,这种定位只是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第一阶段。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需要将劳工关系的管理和调整逐步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的和核心的内容,这一内容应该贯穿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运行的始终,并具体体现在各个工作模块中。而设置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劳工关系专员职位、培养劳工关系专业人员、扩充劳工关系调整的专业知识,则是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结构和系统功能的当务之急。
摘 要:简要叙述了我国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的特征,阐述了和谐劳动关系的内涵、特征和构成维度,指出了和谐劳动关系是国有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关键因素。
关键词:国有企业 劳动关系 管理
和谐的劳动关系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劳动关系是否和谐关系到百姓能否安居乐业,经济社否繁荣。因此,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xx年1月1日实施的新的《劳动合同法》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奠定了法律基石。和谐劳动关系需要企业和劳动者共同努力。企业需要强化依法用工意识,提高劳动合同管理水平,建立工资合理增长等制度,在企业内部做好预防、调处、救济等工作,实现自我规范、自我调整。劳动者需要增强综合素质,提高依法理性维权的能力和水平。
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是一项长期动态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努力实现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劳资互赢的良好局面。实践证明,企业内部的劳动关系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只有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尊重和实现劳动者的权益,使企业与劳动者形成一种合作共赢的合作共同体,才能实现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劳动关系不和谐必将影响到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长期战略发展。怎样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劳动关系运作机制,是包括企业在内的劳动关系各主体所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1 我国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的特征国有企业的改革及其市场化进程的发展,带来了劳动关系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总的来说是向着规范化、市场化、契约化和法制化方向发展。在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中,劳动关系运行机制也发生着市场化的转变,这种转变主要表现为:劳动关系归属企业化、劳动关系运行市场化和劳动关系规范契约化。
当前,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主要是指国有企业改革所引发的劳动关系变化后,劳动关系所表现出来的现实状况及其征象和标志。本文主要是从劳动关系各种要素的现实表现来探讨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将其归纳为四方面:
(1)政府仍然以国有资产代表者身份对劳动关系施加影响。尽管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取代了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主体位置,实际上政府在劳动关系中仍居主导地位,除了它扮演的监督者角色外,它更以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的身份继续对劳动关系施加影响。
(2)在国企内部雇佣双方的身份处在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在国有企业内部,实际上并没有明确的雇佣主体与受雇佣主体,换言之,员工和经营者之间在身份方面没有明确界定,两者之间的身份也处在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
(3)国有企业劳资关系在改革与修复的过程中调整。国有企业内部出现了双方目标和需求的整合,改革政策使国有企业原有的一体化利益结构分化,而修复措施将这种分化的结构重新整合,经营者不得不借助于政府的修复措施,在企业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继续为工人提供职业保障和福利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