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数学毕业论文

小学数学新课改论文(推荐)

9 阅读17 页
论文助手微信号: bylw8com 论文客服QQ:3346581880

  二、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1.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方式

  新教材中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视,所以教材也会对素养塑造方面着重考量,新课改数学教学中融合了听说读写、可视性以及可触性,这种多元化形式构成的教学模式能够呈现给学生立体的形象,所以这种课件形式本身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可以从听觉以及视觉上带给学生多种感官的`刺激,以此能够引发学生与数学知识中的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思维能力,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力与想象力。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一定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着重考虑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以此展开的教育一定会收获更好的课堂效果。

  2.挖掘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特征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要求使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进行立体知识的灌输,但是每一种教学方式中都各自有长处和短处,所以教学形式的表现也不尽相同,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机融合,以此来弥补教学方法与表现形式上的不同,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传统课堂教学形式是依托在教师主讲、表情、肢体动作以及文字声音等基础上,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接受的信息量是非常小的,学生在这种单一的传输中容易分散注意力。但是现代媒体技术中融合了超文本、超媒体技术,所以给学生呈现的知识是影音、图像、动态文字等形式的,学生接受方面不会有太大压力,能够创造仿真的情景教学,对学生来说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

  3.开放性的数学课堂教学

  首先,要注重开放性课堂的综合性与实践性。新课改教材中涉及的实践内容非常多,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拓展思维,所以在教学内容上突出整合形式的知识教育,在增加信息含量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次,要注重开放性课堂的创新性与塑造性。数学课堂教学的创造性价值是非常高的,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是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塑造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情景教学,能够使学生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发散到最大化,所以教师应该注重新理念、新形式的教学,让学生在崭新的教学模式中提高自我创新能力。最后,要注重开放性课堂的弹性与周期性。教学是要长期累积而进行的,所以教师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与态度,在课堂教育过程中实现价值的最大化,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弹性反映以及情感需求,以学生的个体特征和个性发展为主来进行数学教学,以此才能够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综上所述,就是小学数学教学在新课改背景下做出的整改与相关策略研究,其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脱离传统数学教学形式的捆绑与束缚,使多层面、全方位的集体合作学习方式得以实现,将传统教育中枯燥乏味的状况摘除在外,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从而在小学阶段就实现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塑造与培养。

小学数学新课改论文10

  小学数学课程设置的核心动机,便是在学习合理知识的基础知识前提下,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创新教学理念和引导模式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贯穿沿用至今。而新课改阶段下最富有代表性的改革成果便非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莫属,其主张将各类生活状况融入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中,令学生快速掌握相关知识要点并自觉在生活中检验认证,在深刻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特殊辅助效用基础上,进一步激发深层次的数学知识研习解析欲望,为今后小学数学教学水平大幅度提升奠定基础。

  1 如今我国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生活情境流于形式

  须知现代小学生活化教学改革的核心动机,主张将数学教学活动和现实生活状况予以动态化融合,令学生深刻体验到逻辑思维的原理。可与之相互冲突的是,部分教师在开展该类实践活动过程中,始终未能消除传统理念约束效应或是未能深切感悟生活化教学概念,引发生活现象和教学内容严重脱节的现象。如此的行为模式绝非真正意义的数学生活化教学,至于生活化教学的特殊辅助效用也难以得到切实性发挥。

  让生活走进课堂。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而现实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这些都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不仅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同时又强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其实不是每一节数学课都是贴近生活,有一些生活情境得你自己去琢磨。如:在学习多位数乘多位数的知识。怎样能让学生多练习,而不敢到乏味呢?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教学环节:制作了几个大虫子卡片,这些卡片上的数学算式都有错误。告诉学生们一棵大树爷爷生病了,你来帮助大树爷爷找害虫。学生们踊跃的行动起来。在一阵阵欢呼声中,练习做完了。爱护树木的德育也渗透了,一举两得。

首页 上一页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尾页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6-2024 毕业论文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4005682号

联系邮箱:Lw54@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