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黄晖.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的法律保护.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6]刘春田.知识产权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冯晓青.知识产权利益平衡理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8]冯晓青.商标侵权专题判解与学理研究.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1.
[9]吴汉东.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0]李亮.商标侵权认定.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
[11]郑其斌.论商标权本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
[12]张玉敏.商标保护法律事务.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
[13]杜颖.商标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4]郑成思.知识产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15]李明德.美国商标法的“反向混淆”.中华商标,2002.
[16]王镭.商标反向混淆侵权研究.华东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10.4.28.
[17]郭婷婷.商标侵权中混淆的司法判定.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7.4.
[18]曹宁.试论商标侵权中的反向混淆.政法学刊,2009(1).
[19]张玉敏,李阳.商标反向混淆探微——由“蓝色风暴”商标侵权案引起的思考.江西社会科学,2008(5).
[20]彭学龙.商标混淆类型分析与我国商标侵权制度的完善.法学,2008(5).
[21]彭学龙.商标反向混淆探微——以“蓝色风暴”商标侵权案为切入点.法商研究,2007(5).
[22]任寰.论知识产权的利益平衡原则.学术论坛,2005(3).
[23]龚征南.美国商标反向混淆制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9.
[24]王玉.论商标侵权认定中的混淆理论.硕士学位论文,2008.
[25]刘志刚.商标侵权认定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5.
[26]杜颖:商标反向混淆构成要件理论及其适用.法学,2008(10).
[27]黄超英.商标侵权中的“反向混淆”,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8]王黎.从百事可乐“蓝色风暴”案论反向混淆理论的完善.华东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9]张爱国.商标“反向混淆”理论初探——以案例为视角.电子知识产权,2007(8).
[30]汤跃.禁止混淆——确立商标权利范围的底线.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6).
[31]刘维.我国商标侵权的法律构造研究——以混淆可能为中心.研究生法学,2010(10).64-90.
[32]李亚楠.小议商标反向混淆的损害赔偿.法制与社会,2012(4).98-99.
[33]陈武.论近似商标共存制度.知识产权,2008(3).19-25.
[34]王海英.商标侵权中的反向混淆.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8(6).
[35]冯晓青.商标法第三次修改若干问题.中华商标,2007.4.
[36]彭学龙.“蓝色风暴”考量“反向混淆”.中华商标,2006.11.
[37]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02)民初字第533号判决书.
[38]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2007)浙民三终字第74号判决书.
[39]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2003)青民三初字第19号判决书.
[40][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蒋兆康、林毅夫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41][英]哈耶克.自由宪.杨玉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42][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参考文献3:
[1]蔡祥.屮国证券市场中的审计问题:实证研究综述[J].审计研究,2003(03):36-40.
[2]陈冬华,陈信元,万华林.国有企业中的薪酬管制与在职消费[J].经济研究,2005(02):92-101.
[3]陈炜,孔翔,许年行.我国中小投资者法律保护与控制权私利关系实证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08(01): 24-31.
[4]杜兴强,杜颖洁.会计准则、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一一1998年至2008年中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10 (03): 10-15.
[5]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140-141.
[6]陈胜蓝,卢锐.新股发行、盈余管理与高管薪酬激励[J].管理评论,2011(07): 155-162.
[7]陈东,黄登仕.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的时序演进与行业特征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6 (04) : 59-65.
[8]陈志广.高级管理人员报酬的实证研究.当代经济科学[J],2002,24(5): 58-63+70.